首页 >正文

这届年轻人,为啥爱“听劝”了?

作者:马佳一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年11月15日

“听劝!素人改造!”“旅游我听劝!10月底去广州!”“听劝!求各科学习方法……”现在的年轻人,爱“听劝”了?最近,“听劝体”在社交平台上风靡,不仅旅游、穿搭有听劝版,连房屋装修、亲子关系都有听劝版。

年轻人“听劝”本质上与信息渠道多元化有关。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生活在东北的人不会知道10月底的广州还要开空调,没有考过雅思的人也不清楚科学的备考经验是怎样的,可世界这么大,总有人去过你想去的地方,总有人做过你想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各种社交平台的出现就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与他人共享某种生活体验。所以,当一个人有需求的时候,总能在互联网上发现一项成功的攻略。

与以往不同的是,“听劝”的流行反映了一种年轻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方式。以往,是“输入需求-逐一检索-得到答案”的模式;而“听劝”则是“提出需求-网友留言-采纳建议”的模式。两者的不同点在于,之前缺少“人”的身影,是一个与机器对话的过程,如今“人”主动走进评论区,倾听他人的表达和建议,在获取回答的功利性目的之外多了一重对“人”的期待,“听劝”实际上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表达和互动。同时,有人愿意“劝”,有人愿意“听劝”,呈现出年轻人对于世界秉持着一种友善、开放的态度——是勇于表达的,是主动连接他人的。

这是网络世界的活力所在,因为表达产生信息,愿意表达会产生海量的信息,而友善的表达又会大大增强产生优质信息的可能性。不管是有人因“听劝”而改善穿搭使自己变得更好,还是有人因“听劝”收获了一份美好的旅行体验,都可以发现那些“听劝”成功的人正在使更多人受益。按照互联网的推送逻辑,“听劝”越成功就会获得越多曝光,一个本来个人化的劝说建议由此成为他人的行动指南或参考答案。比如,有人想去某景点旅游,有网友留言“不建议你到这个景点,这个季节没有什么看头”,当有类似想法的人看到后,也会重新考虑旅行计划。从“遇事不决问百度”到“遇事不决问网友”,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版本的“听劝”取代了一部分搜索引擎的作用。

这或许也算触达了互联网的实质:连接每个人。

其实,“听劝”与近些年流行的“轻社交”文化一致,即弱关系,一种近乎零负担的社交方式。双方既不用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也不用担心之后还会不会再见面。与此类似的,还有各种“搭子”、兴趣圈子等等。如今,“轻社交”阵营再加一员,反映了社交关系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对于关系本身的需求仍会生发出不同的样态。

年轻人有在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他们开始养生,开始听劝,在体验一些很新的东西,这样挺好。

【责任编辑:李丹萍】

这届年轻人,为啥爱“听劝”了?

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11-15 12:15:09

“淘”古旧书,为何让人着迷

中国青年报2023-11-14 06:30:50

杨丽萍:“舞蹈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语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11 11:28:41

最佳原创校园歌曲奖作品展播:《青春的样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15 12:30:00

空军发布最新官方宣传片《期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10 11:22:42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一个远古江南

中国青年报2023-11-09 07:48:30

以大地为素材重塑乡村魅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7 11:32:03

《灵笼2》上线PV:人工智能的善恶由人决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6 16:16:33

跨文化交流,打造新时代青年文化的全球朋友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6 10:20:35

拥抱文化多样性,共建文明百花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6 10: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