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传习《诗经》文化,校园吟唱风雅颂

作者:陈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04月14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温暖一平方。 受访者供图

“从《诗经》的名字来看,它包含了两个字,‘诗’和‘经’。先秦时期人们称《诗经》为‘诗’,自汉代起《诗经》被列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故称‘经’。因此《诗经》自古以来就兼具‘文学’和‘教化’的双重文化属性。正如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近日,在由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诗经文化)主办的全国首届《诗经》文化教育研讨峰会上,上海复旦大学硕士林栖以《〈诗经〉文学性的再发现》为题为观者上了一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诗经》文化课。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文学作品。林栖解释说,“抒情言志”是文学与文字最大的区别,歌以抒情,诗以言志,《诗经》便有如此特点,其用简洁又富有韵律感的文字来抒发作者情感,这有别于古代原始文字以记事为主要用途。《诗经》开创了中国抒情诗歌文学的先河,其表现力丰富立体,朗朗上口,利于传播。同时,《诗经》也是后世文学的生命起点,从文化内涵角度看,《诗经》已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其中的大量典故、成语、文学意象都化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个“源代码”,为后世文学创作带来许多启迪,后人会不自觉地利用这些“源代码”去构建、拓展中国文化的新内涵,这便是文化传承的表现。

在林栖看来,《诗经》更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它不是某个文人雅士的专属,而是社会集体的创造。其创作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有贵族宴饮、外交、祭祀等活动,记录、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人群的思想和情感。“世间万物都是《诗经》创作素材,从日月星辰到花鸟鱼虫,品读《诗经》可以让人们慢慢形成一种拥抱天地、亲近自然的充满诗意的心境,对于当下很多远离大自然的城市居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美好体验。我认为这也是《诗经》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

将《诗经》文化融入教育也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努力的方向,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诗经》合唱团。该校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诗经文化)建设负责人毛玲说:“对于《诗经》我们首先要传承,要让大家觉得《诗经》不难,于是我就想到了音乐这种可以雅俗共赏的形式。我们给《诗经》谱了曲,最后陆续完成了305首原创作品。我记得最初有的学生还是比较排斥的,他说老师我这些字都不认识,这么难,为什么要我唱。但是当他们试着唱完之后,就觉得好像也没有那么难,甚至我还看到有的学生发朋友圈记录学习《诗经》的心得,这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于是后来我就带着学生们一首一首地把《诗经》唱了出来。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打造了15场不同主题的原创诗经音乐会。”

《诗经》合唱团成员林月清认为,用现代音乐这种新颖的方式去演绎《诗经》,令人耳目一新。“在社团的两年,让我有机会去系统地学习《诗经》,有重要嘉宾来访时,我们可以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来欢迎。教师节时我们可以用‘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平时还可以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鞭策自己。”

唱诗、演诗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踏入了《诗词》文化的大门,而为了将经典进一步内化于心,毛玲还向学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以《诗经》为题材,写作《诗经》研究小论文、制作《诗经》课程PPT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诗经》研究汇报等。让对《诗经》文化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们的日常。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2019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入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毛玲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如今学校同时开展系列《诗经》+课程,构建《诗经》文化专业课程体系,开设《诗经》音乐课、《诗经》茶艺课、《诗经》书画课、《诗经》汉舞课、《诗经》仪礼课等系列《诗经》艺术体验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感受《诗经》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中国青年报社温暖一平方如今正式入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毛玲认为,温暖一平方是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使命的平台项目。“我觉得中国青年报发起的温暖一平方项目就像一个小太阳,把热爱传统文化的人、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人,都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一股温暖的力量,搭建起一个文化传播平台,让大家时时刻刻都能感知文化的力量。”

毛玲表示,未来,希望能够通过温暖一平方平台,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让古老的“典籍活起来”,让刻在典籍里的文字“会说话”“会表达”,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增强其魅力,达到以文育人的效果。同时通过温暖一平方平台,传播更多的文化工匠故事,鼓励学生在精湛其技艺的同时,也要通过文化内铸自身品格与修养,温暖自身,一起向未来,给世界一个温暖的抱抱。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