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白沙溪三十六道堰为何受中小学生青睐

作者: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3月09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叶圣陶先生笔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在浙江省金华市,与双龙洞同样受到中小学生青睐的当数白沙溪三十六道堰。

阳春三月,白沙溪水初涨平。白沙溪畔的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小学,1659个学生家庭完成了一项乡土亲子春游打卡白沙溪的社会实践活动。六年级学生王砚祺诗兴盎然,写下了“白沙溪水潺潺流,勾起思乡万古韵”的诗句。二年级(2)班尹嘉钰同学说,白沙溪沿岸风景如诗如画,在溪畔的绿道骑行,一路感受着风的味道、水的味道……

2020年12月8日21时,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第71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正式公布,金华婺城白沙溪三十六堰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0年前,音乐家陈越创作的乡愁散文《白沙溪》,如今被拍成了大型电视散文系列片《白沙溪》,优美地讲述了龙桥映月、宝塔摇铃等“白沙八景”故事,勾勒出了白沙溪的前世今生与千年婺城的壮美诗篇。


修建三十六堰的“卢文台”为何许人

白沙溪位于钱塘江上游婺江支流,发源于丽水市遂昌县境内,与瓯江分水岭的天平岗,海拔1300米,主流长56公里,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流经沙畈、琅琊、白龙桥等乡镇,汇入婺江,奔向钱塘江与东海。

真正让这条普通而平凡溪流载入史册的是一位叫“卢文台”古人。据宋元时期的《金华志》等地方典籍记载,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今河北定兴)人,随汉光武帝刘秀,讨赤眉,不居功受赏,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将36人,隐退金华南山辅苍(今沙畈乡停久村),垦荒种地,开辟田畴,自食其力。

当时,白沙溪水流湍急,落差大,两岸农田晴则旱,雨则涝,连年灾难,民不聊生。卢文台率领部将36人和当地百姓利用水势落差,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建渠引水灌田,首筑白沙溪堰,喜获丰收。到三国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白沙溪上筑起了36座堰,首衔辅苑,尾跨古城,泽被数万亩粮田,沿岸120多个村受益。

对这位治水先贤,为何史书上没有记载呢?金华本土文化学者朱劲涛说,一种可能是,“卢文台”为了隐居避祸,达成了某种协议,退出政治核心圈,庙堂不再追究,因此正史中隐去了相关内容。二是“卢文台”可能并非本名,王莽时期要求世人的名只准用一个字,这对后期影响很大,如东汉末年的刘备、关羽、张飞……都是单名,因此“卢文台”可能非真名字,两汉交替时期社会动荡,他作为某一势力方面的重要人物,被主流淘汰后,极有可能隐姓换名来到江南不毛之地换取安全。

不过,这并不影响沿岸百姓与文人墨客对治水先贤的铭记。在白沙溪,为“卢文台”题诗纪念者颇多。

如今,在白沙溪流经的琅琊镇乡间,不时能看到挂着“古昭利庙”牌子的白沙庙,里面供奉的“白沙老爷”就是古人“卢文台”。


超级群堰治水智慧历经千年不废

三十六堰水利工程,一堰一渠一主干,干渠又分若干支渠,支渠再分若干水渎水涧,细流入田畈,充分发挥了灌溉、防洪、防旱的效用,使原来易淤易决易旱的白沙溪流域农田,成为自流灌溉旱涝保收,是单一水系上的超级群堰与国内罕见的长梯级引水工程。建造时间比日韩联合申遗国际项目狭山池、碧骨堤还要早。

白沙溪水势湍急,分级落差达168米,先人们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势,运用“以潭筑堰,开渎引水”工程技术,遵循“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治水原则,采取“一字形堰坝,篾笼垒石法”筑堰法,成功开凿滩岩,使其具有引水、防沙、泄洪的功效。

三十六堰在近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堰坝冲毁重建重修不知经历了多少次,促进堰坝结构由低级到高级,从简便易毁到逐渐加固防毁的过程。溯白沙溪而上,可以看到古堰坝主体的背水面设置为朝上游一侧凹陷。这样,当溪水从堰坝流下时,两侧的河水可以相互抵消在横断河流方向上的水流流速和冲击力。

白沙三十六堰历千古而不废,正是在于它的简便与合理,也与它拥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措施有关。堰碑是记载三十六堰建堰后的受益功绩或调解水利纠纷所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作为后世的纪念或标记。堰帖是白沙溪三十六堰旧时的朝廷官府根据百姓禀告、明确水权、养护工程、调解纠纷所制定的文告。堰规是白沙溪三十六堰,保护管理每座堰的乡规民约。


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一颗璀璨明珠

自从幽州范阳人隐逸、开堰筑坝三十六堰,极大地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两岸一度水碓林立,酒肆遍布,商埠繁华。“卢文台”治水传奇故事、筏客撑排棹歌、农民抗旱蹈水歌,以及百姓为感恩治水人而建的三十六座古庙、舂米磨粉水碓古迹、古窑遗韵等人文景观勾勒出一幅唯美的图景。

1976年,韩国新安海域打捞出一艘古代沉船,舱内有陶瓷器10000余件,其中有百余件瓷器产自金华铁店窑。由此,一个隐藏于世人视线外的古窑被重新发掘。

铁店村位于婺城区琅琊镇,与白沙溪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产松木,多粉砂岩。自北宋年间(约公元960年),这里便世代有人以烧窑制瓷为生。按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韩国新安沉船中发现的婺州铁店窑瓷器即为宋元时期出口瓷,这些婺瓷由铁店窑沿白沙溪,经石注头、兰江后入钱塘江,去往明州(现宁波),再出海对外贸易。

与我国多数南方窑系相似,婺州古窑多为龙窑,坐北朝南,与地面约呈30度角,窑身有多处添柴口,以实现窑火层层升温。一窑瓷器通常要经过半个月的煅烧。相传铁店窑址有三条龙窑。龙窑旁,通常配套有滤泥设施,窑工们采集的瓷土须经碾磨,泡水,通过五道滤口,变得十分细腻,风干后方能使用。受气候条件影响,窑工唯有在秋后气候干燥、天气晴好时方能拉坯、烧窑。据相关史料载,婺州铁店的窑火持续燃至元代,约公元1271年。

白龙桥及白沙溪沿岸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仅白沙溪中下游30公里境内,就分布着7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金华市现存唯一的洞山古塔,历经500年现仍完整无缺的乌云石拱桥等。铁店宋元古窑址在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婺城区委书记蔡艳介绍,要积极学习国际、国内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先进做法,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做好遗产保护工作。

“三十六堰把‘龙桥映月’‘宝塔摇铃’‘白沙古堰’‘琅琊峰回’‘铁店古韵’‘双湖烟雨’‘乌云桥渡’‘涧道雄关’等串点成线、使之成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一颗璀璨明珠。”婺城区副区长范锋鑫向记者介绍白沙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说。

旱龙堰。 王剑波 摄。


白沙堰廊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摄

图二、图三、图四、图五:白沙溪三十六堰两岸人文古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摄


“卢文台”衣冠冢。 王剑波 摄

白龙桥廊桥。 婺宣 供图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