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热点 >正文

袁亚湘委员:“工分”式考核误导青年科技工作者急功近利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3月04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最关注的群体是青年科技人员。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当前,我国科技教育界的青年科技人员受到续聘、升职等多重压力,过重的学术压力不利于他们安心工作。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广大青年科技人员在学术方面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袁亚湘由此带来了关于重视广大普通青年科技人员的提案,他呼吁各部门、各用人单位高度重视普通青年科技人员,关心他们的成长道路,为青年科技人员扎根学术、潜心研究重大问题和原创性科学问题营造良好环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在袁亚湘看来,各部门、各用人单位对人才工作也高度重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出台了不少选拔优秀人才的计划。相比之下,一些用人单位对刚刚入职的青年科技人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为了追求科研产出,给科技人员压任务、定指标——

有的高校要求新入职的教师签订“军令状”,规定其在三年内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其中SCI检索高分区文章若干篇,以及必须申请到相关级别的基金等。

有的单位对科技人员续聘、升职等也设立了“高规门槛”,比如1区文章几篇、申请科研经费数额几何,等等。

“这种算‘工分’的做法显然不是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做法,也不符合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规律。”袁亚湘说,此种“工分”式考核标准错误地导向青年科技工作者急功近利、过于追求数量,不利于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默默奉献,不利于青年科技人员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系好科研生涯中的第一颗“纽扣”。

在他看来,不解除那些压在广大青年科技人员身上的沉重压力、不废除那些强加给他们的“契约”、不取消那些导致青年科技人员去追求“短平快”的规定,青年科技人员就难以健康成长,学风浮躁、科技界的急功近利现象就无法根除。

“在缺乏良好科研环境的前提下,国内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很难安心、潜心、舒心研究重大问题和原创性的科学问题。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良性发展。”袁亚湘说。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为了使我国早日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 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广大青年科技人员,为他们成长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袁亚湘就此建议:禁止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对聘用的青年科技人员设定一些不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标——比如发表文章数。

他还建议,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照国际学术界通行的Tenure(终生教职)制度,给予新招聘的青年科技人员相对长的初始聘期(6年),使其在初始聘期内拥有宽松的、安心工作的科研环境。对青年科技人员初始聘期结束后,可参照国际通行的Tenure评审方式决定是否续聘。

袁亚湘说,科技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正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 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关键。

这支队伍的主力军,正是广大青年科技人员。

袁亚湘再次呼吁,减少“帽子”工程,各部门、各级领导不应将精力过多地聚焦于“大师”和“顶尖人才”,而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千千万万没有任何“帽子”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身上。

【责任编辑: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