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湘西香伴”湘西猕猴桃采摘节在十八洞猕猴桃基地开园

发布时间:2020-08-31 12:37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王柯沣 刘海花

活动现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29日讯(记者 王柯沣 通讯员 刘海花)今天上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猕猴桃种植基地,果园飘香,鼓声阵阵,2020 年“湘西香伴”十八洞猕猴桃采摘节暨天猫湘西猕猴桃正宗原产地启动活动在这里举行。湘西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耀华,湘西州副州长何益群,湘西州党组成员、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包太洋,花垣县委书记罗明,花垣县委副书记、县长隆立新等出席此次活动。

龙晓华宣布“精准扶贫·感动中国”——2020年“湘西香伴”湘西猕猴桃采摘节开园

龙晓华宣布,“精准扶贫·感动中国”——2020年“湘西香伴”湘西猕猴桃采摘节开园。

石耀华与天猫食品生鲜产业带运营总监思豪共同为湘西猕猴桃正宗原产地生产基地授牌,湘西州农业特色产业产销联盟主席杨勇代表接牌。

石耀华(右一)与思豪(左一)共同为生产基地代表授牌,杨勇(中)代表接牌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签约仪式,各大助农电商企业纷纷与湘西苗汉子集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西州农业特色产业产销联盟签订采购协议,助力“湘西香伴”湘西猕猴桃品牌的推广,将湘西猕猴桃远销全国各地。活动现场共签订105万箱猕猴桃采购协议。

签约仪式

启动仪式上,罗明说,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七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在十八洞村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2014年,我们采取“飞地经济”模式“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产业”,由十八洞村全体村民与苗汉子合作社合股,由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作为技术支撑,在湘西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流转土地1000余亩,共同开发猕猴桃产业。今年是十八洞猕猴桃进入盛果期的第2年,猕猴桃可采摘突破1000吨,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十八洞村民每人可稳定增收2000元以上。

罗明致辞

杨勇讲话

杨勇表示,湘西州农业特色产业产销联盟致力于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拥抱信息社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利用“互联网+”、“新零售”,拓展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武陵山区带是野生猕猴桃发源地之一,是天然的猕猴桃基因宝库。湘西的猕猴桃品质优良、有机富硒,是健康生活的养生佳品。这次活动,进一步发挥湘西州农业特色产业联盟的销售优势,与阿里、抖音、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场、北京首航超市等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推介我们“湘西相伴”品牌,销售猕猴桃,助力果农增收,为果农造福。”

龙晓华采摘猕猴桃

启动仪式后,龙晓华等人走进猕猴桃采摘园,亲自采摘猕猴桃,感受采摘的快乐。龙晓华说:“今天我摘四个猕猴桃,寓意事事顺利。今年,十八洞及湘西的广大农民朋友们不光丰收了,还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我们不光要脱贫,还要致富。”

活动另一边,网络主播们正在进行网络直播,助力湘西十八洞猕猴桃走向各地。

主播助力十八洞猕猴桃外销各地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湘西州农业农村局、身着绿色志愿者服饰的志愿者们穿梭在活动现场的各个角落,使得各项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湘西州农业特色产业产销联盟、天猫联合主办;湘西州农业农村局、花垣县人民政府、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办。

【责任编辑:李想 流程编辑:李想】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
推荐
我看见
  • 《创客生活助理》蛋皮炒韭菜苔
    鸡蛋怎么炒都好吃,但是你知道鸡蛋是最吸油的食材吗?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关于食材吸油率的数据,炒鸡蛋的吸油率高达43%,远远高出炸馒头片、炸茄盒和炸土豆片。先用不粘锅把鸡蛋加工成蛋皮,再用来炒菜,少油也一样好吃。原料:韭菜苔200克、鸡蛋2个配料:油20克、蒜2瓣、十三香1克、虾皮1撮、料酒1勺(15ml)、糖5克、生抽1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勾春蕾)
  • 打造“城市绿肺” 津南区焕发新活力
    绿地连片,树木成林,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双城生态屏障区正在加紧建设,按照规划这片城市绿洲总面积736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天津中心城区两倍面积。 “美景花映树,小站稻香浓”,生态屏障区的津南片区已经初具规模。以前,这里遍布各种小企业,与村庄交杂在一起,环境混乱。如今这片区域已经呈现出良好的生态效果,动植物的种类也丰富起来,“城市绿肺”成为广大市民尽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打卡地”。陈加林大爷是一位受益者:“以前这里工厂多,空气也不好,现在没事就出来溜达溜达,真的是不一样了。”陈大爷经常约朋友来这里散步,也会帮他们拍些照片和视频。在他们看来,小康生活就是“环境好,心情美”。(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玉佳 记者 朱洪园 拍摄/制作:张玉佳)
  • 彝族银饰助推脱贫攻坚
    凉山州越西县瓦曲村是凉山“银饰加工第一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彝族银饰加工工艺。从2016年起瓦曲村将银饰加工做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全村360户中有200多户(贫困户55户)加入“非遗扶贫工坊”,通过加工银饰,户均实现年收入5万元。今年50岁的曲目阿且是瓦曲村的银饰加工大户,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曲目阿且向贫困户传授银饰加工手艺,先后带动村里十几户人做银饰加工,摆脱了贫困。(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母建鑫 赵丽梅 记者王鑫昕 拍摄/制作:母建鑫)
1/3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