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五国导演合拍中国主题纪录片《高考2020》

发布时间:2020-08-30 17:58 来源:中青在线 

    2020年的中国高考,因疫情变得特殊。

    解读中国工作室邀请五位国内外知名导演,分别奔赴武汉、北京、上海、南京、鄂尔多斯,讲述以不同形式参与高考的普通个体故事,生动展现普通中国人的疫时高考经历,真实记录2020年中国高考的历史映像。

    这五位导演是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英国纪录片导演罗飞、柬埔寨纪录片导演潘西西、美国纪录片导演米切尔·法卡斯、中国纪录片导演康成业。

    他们将这部纪录片命名为《高考 2020》。

    ▲纪录片《高考2020》海报

    纪录片中,不同地域的中国家庭,五个不同的情感维度和叙事风格的故事,折射了2020年无数中国人面对疫情时的坚韧、梦想、乐观以及困苦。它没有宏观叙事,更像是在娓娓讲述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纪录片《高考2020》

     我志愿为高考服务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高考是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集体性活动。德国新闻电视台惊叹,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大学入学考试,相当于瑞典的全国人口。

    ▲BBC报道截图

    2020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人,考场40万个,监考及考务人员94.5万人。在这场大考中,国家也是考生。

    ▲第1集《送你去高考》剧照

    来自于民间的志愿者引起了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的注意。在南京,出租车司机李宜加入了高考爱心车队,他的女儿也即将面临高考。回忆过往,李宜说,自己当年险些因迟到错过高考,他想用实际行动帮助更多高考学子圆梦。

     “情况特殊,我们特殊照顾”

    疫情之下,首重安全。

    曾任好莱坞《综艺》杂志中国首席记者的罗飞,记录了上海考生徐云驰的故事。他将这个故事起名为:高考前,我感冒了。

    ▲第2集《高考前,我发烧了》剧照

    徐云驰一向成绩优异,却在高考前突然发起了高烧。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呢?好在他及时获得了医院的及时诊治,阴雨绵绵中,徐云驰有惊无险踏入了考场,他的人生展露出温暖和希望的颜色。

     “我对这个家庭有些亏欠”

    疫情当头,无数医务工作者逆行奔赴抗疫一线。来自美国的导演米切尔·法卡斯,记录下这样一段故事。

    ▲第3集《我不是一个人上场》剧照

    排球特长生赵南茵的母亲是北大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身处抗疫一线,母亲缺席了她的备考生活。

    米切尔·法卡斯一直关注亚洲的自然、历史、科学发展以及新兴文化生活。在他的镜头下,这个发生在北京的高考故事充满阳光和温暖的底色。这个北京家庭在风浪中坚定坦然,用彼此间平凡又伟大的爱鼓励彼此,共同经历了一场特殊的高考。

     “我重新思考了一遍以后要走的路”

    6月8日,《自然》杂志发布了一篇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卫生经济学文章。文章表示,中国等国实施的居家隔离等政策,避免了上亿人感染。

    ▲《自然》杂志文章页面

    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在阻止疫情蔓延、保护学生安全的同时,也让许多年轻人回归家庭,更深地认识家庭与梦想的意义。

    ▲第4集《高考,属于你我的舞台》剧照

    潘西西是一位来自柬埔寨的纪录片导演,他的纪录片关注人类和社会主题,发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族女孩苏燕的故事吸引了他。居家隔离的时光里,牛羊和骏马成了苏燕的忠实听众,苍凉的风声唤起了她久违的草原记忆,鼓励她奔赴远方的世界舞台。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2020年4月8日零时起,武汉正式“解封”。

    中国90后纪录片导演康成业将镜头瞄准了一个武汉市普通家庭,记录了这一家人经历的非凡高考故事。本集节目由优酷和解读中国工作室联合推出。

    ▲第5集《原地生长》剧照

    双胞胎姐弟王科珺和李科锐恰好在武汉“解封”的这天过生日。即将高考的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助力下,向着更好的未来冲刺。对武汉这一家人来说,2020年见证了太多从未想过的挑战和压力。

    (本文由“解读中国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董志成 流程编辑:何欣】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
推荐
我看见
  • 打造“城市绿肺” 津南区焕发新活力
    绿地连片,树木成林,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双城生态屏障区正在加紧建设,按照规划这片城市绿洲总面积736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天津中心城区两倍面积。 “美景花映树,小站稻香浓”,生态屏障区的津南片区已经初具规模。以前,这里遍布各种小企业,与村庄交杂在一起,环境混乱。如今这片区域已经呈现出良好的生态效果,动植物的种类也丰富起来,“城市绿肺”成为广大市民尽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打卡地”。陈加林大爷是一位受益者:“以前这里工厂多,空气也不好,现在没事就出来溜达溜达,真的是不一样了。”陈大爷经常约朋友来这里散步,也会帮他们拍些照片和视频。在他们看来,小康生活就是“环境好,心情美”。(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玉佳 记者 朱洪园 拍摄/制作:张玉佳)
  • 彝族银饰助推脱贫攻坚
    凉山州越西县瓦曲村是凉山“银饰加工第一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彝族银饰加工工艺。从2016年起瓦曲村将银饰加工做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全村360户中有200多户(贫困户55户)加入“非遗扶贫工坊”,通过加工银饰,户均实现年收入5万元。今年50岁的曲目阿且是瓦曲村的银饰加工大户,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曲目阿且向贫困户传授银饰加工手艺,先后带动村里十几户人做银饰加工,摆脱了贫困。(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母建鑫 赵丽梅 记者王鑫昕 拍摄/制作:母建鑫)
  • 大凉山居民易地搬迁后的新生活
    城北感恩社区,是凉山州越西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这里生活着来自17个乡、38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421户6660人,社区建有幼儿园、卫生室、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智慧社区配套完善。安居之后,社区依托多个方面解决居民就业问题,目前通过技能培训有一千多人在外务工,此外,社区还有300多个公益岗位,每个岗位月收入在500到800元不等。依托异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社区为居民以人均5000元投资入股越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4个重点项目,以分红的形式增加居民收入。让人人有事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文字: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母建鑫 赵丽梅 记者王鑫昕;拍摄/制作:母建鑫)
1/3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