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长期沦为“副科”的中国式科学教育,点燃还是浇灭孩子的科学梦?

发布时间:2017-01-14 10:4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操秀英 张盖伦

  点击上方“科技日报” 订阅哦!

  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24.5%的均值。

  “

  记者随机以“长大后想做什么”调查身边的8个孩子。除了1个从小学习乐高课程的一年级孩子表示愿意当工程师外,其他的则希望成为明星、企业家、设计师、咖啡师等。

  ”

  “上世纪80年代,当科学家是许多孩子的梦想,这也是之后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科学技术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研究员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不无遗憾。

  对此,孙云晓忧心忡忡:“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不尽早重视并着手解决,不久我们就将感受到科技人才荒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巨大损失。”

  忧心

  孩子年龄越大,想当科学家的占比越少

  愿意从事科学、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是不争的事实。

  孙云晓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年底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2.3%)的高中生将来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比美国和韩国少17和12个百分点,这两个国家的数字分别是49.3%和44.6%。纵向看,中国小学生将来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有52.5%,初中生有47.5%,可见,孩子年龄越大,想当科学家的占比越少。

  求学期间的意愿直接决定了毕业后的求职。智联招聘等机构几年前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3%的女性希望“成为技术专家”,男性选择指数稍高,但也只有7%。需要指出的是,调查中“90后”选择“成为技术专家”的占比更低。

  中科院一位研究员前些年对北京市10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更能说明问题:在9个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中,选择“科学家”的人数居倒数第三,只比工人和农民排名靠前。

  意外

  孩子们的科学梦可能是被“教”没了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主要受到内心的召唤、社会引导和社会评价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影响。很多人可能会因为社会评价而放弃了内心,比如,以名利来衡量的话,当明星可能比当科学家更光鲜。

  孙云晓认为,学业和职业选择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高中生未来选择职业的标准,首先是适合自己,其次是收入、稳定性、能力发挥、工作环境等。按照这些标准,科学技术职业的吸引力不如那些与经济相关的职业,比如企业管理人员,也不如那些时尚的职业,比如设计师。

  与此同时,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科学的兴趣,对后续学习以及是否从事科学领域工作有预测作用,而大部分人的科学兴趣是在14岁前建立的。

  知名创客教师、北京景山学校吴俊杰表示,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老师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带他们走进科学之门。

  然而,事情不尽如人意。

  吴俊杰说,在我国,科学教育向来以“教”为主,只有小部分科学老师会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的空间。“科学教育的目的当然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科学家,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探究,像工程师一样动手实践,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依据证据得出结论。同时,让他们对自然中更多的事情感兴趣。”吴俊杰说,“千万不能在‘教’的过程中把他们的科学兴趣弄没了”。

  从事科学教育的专家们甚至认为,因为缺乏合适的引导和培养方式,孩子们心中科学的种子可能还未萌芽就被扼杀。

  无奈

  师资匮乏 课标陈旧 科学教育长期沦为“副科”

  从最早的《常识》,到二十世纪80年代的《自然》,再到如今的《科学》,中国的科学教育虽一直在进步但并未带来实质性变化。

  “科学教育一直是弱势。”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教育学会科学分会秘书长蔡矛说了好几遍这句话。

  “本世纪初,教学改革中提出‘重视探究’,科学这门课其实最适合探究。科学教育一直走在教改的前列,但总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蔡矛多少有些无奈,“中国教育的现状就是不考试就不被重视,但我们又反对将科学课相关内容列入应试范围。”

  与此同时,“一提素质教育,大家想到的首先是音体美,科学很少进入视野。”蔡矛说。

  21世纪初,新的教育改革要求初中阶段必须开设科学课,不允许分科。“但是,只有浙江等少数省份坚持到现在。”蔡矛说,“因为很多省份的中考并非统考,各市、县的科学教育程度不一,但物理、化学等学科又是中考的内容,所以就很难坚持。”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在不少中小学,科学课程始终“副科”,课时量不达标,常常被“主科”挤占。

  另外,科学老师的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兼职”现象突出,有些学校甚至让讲不好其他课的老师教科学。蔡矛说,其实,科学课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除了书本知识,备课时还要准备实验器材,在相对“热闹”的课堂上,还要有更好的掌控力。

  “本世纪初,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高峰时有六七十所院校开了这个专业,但相较于庞大的中小学科学教师的需求,这个数量还是太少。所以科学老师一般课时量大,任务重,无法潜心琢磨教学方法。”蔡矛分析。

  在蔡矛看来,很多科学课只是知识的拼盘,这章是物理,那章是化学,没有贯穿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而我们理想中的科学课,不仅要教孩子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基本的科学思想,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如同“宪法”,对教学至关重要。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课的课程标准依然沿用着十几年前的老版本。“新教改实施后,别的学科的新课标都通过并实施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科学课的新课标一直没有通过。”蔡矛说。

  据了解,现在各地用着不同的科学课教材,有的课本还存在科学错误。值得高兴的是,记者得知,几经修改的科学课新课标或将于不久后出台。

  求解

  点燃科学之光需各方努力

  “把科学课列为小学的核心课程。”这是近年来很多专家的呼声,孙云晓是其中一位。

  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美、英、法、德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把科学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并拥有较为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美国有全国统一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并提出了从幼儿园至高中连续的科学教育框架;英国也早就出台了《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法国开展“动手做”科学教育计划;德国将科学和语文、数学并列为三门小学核心课程。

  “同时,要加快学校科学教育改革步伐。”孙云晓说,应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师资培养、评价标准等多方面,深化对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

  “科学教育迫切需要课堂、家长及社会的通力协作。”蔡矛则表示。

  据了解,《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开发应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立足主流前沿科学领域,采用实验探究、动手制作、实践体验等方式实施。活动项目设计要聚焦科学实践主题,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避免成为单一的生产、劳动技能型活动。学生自主选课到资源单位去上和资源单位送课到校两种方式实施,费用全部由财政支付。

  尽管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科学课,而且动用了中考这个指挥棒,但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无疑是一种科学教育的正确姿势。

  孙云晓举例说,著名物理学家陈佳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正是启蒙于童年时代。父亲用纸人在玻璃板下跳舞给他做摩擦生电的实验,让儿童时代的陈佳洱感到新奇,也引导他走向研究科学的道路。

  “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到科学教育活动中,是一个让人高兴的变化。”得知科技日报社、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报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启动,而且比赛强调的就是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蔡茅非常兴奋。“有这些专业性的社会力量加入这个行列,一定会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的提升。”

  由科技日报社和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报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创·造大赛第一届的主题为“未来家园之变暖的挑战”,于1月14日(今天)正式启动。通过情境创设,希望推动青少年发现身边的科学和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让科技更有温度,更有趣味。

  “科学教育事关国家长远竞争力。举办这样的活动是科技和教育界的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个举火把的人,希望能照亮周边的人,让大家看到火把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起来,火把就会越来越亮。”大赛组委会主任、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说。

  更多详情可点击视频,观看大赛宣传片~(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朱丽

  审核:管晶晶

【责任编辑:郭艳丽】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