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2021
03/13
14:17

科技支宁: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自从2004年返乡发展种养殖业后,宁夏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村民田进财渐渐告别了“靠天吃饭”的传统作业方式。

更新作物品种、应用农业机械、实施节水灌溉……田进财都是村里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而有了科技的保驾护航,他的事业逐步红火起来,从单打独斗到成立合作社,由个人致富到带领大家奔小康。

2018年,科技部与宁夏自治区开展“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部协作行动,启动草畜、马铃薯、小杂粮、冷凉蔬菜、中药材5个科技扶贫项目。

田进财则在小杂粮项目研究团队负责人、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研究员程炳文及其团队的帮助下,在王塘村建起谷子高效种植示范推广基地。

这一次,他的创新之举并没有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乡亲们搬出农谚来劝田进财:“针插胡麻卧牛谷”,意思是胡麻要密种,但谷子间的缝隙,要能躺下一头牛。此外,种谷子的地必须深耕,既费力气,收成也少。

程炳文却笃定,小杂粮项目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认为,宁夏南部山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光热资源充足、土壤肥力适中、气候冷凉,非常适宜小杂粮种植,只要加大科技投入,增收增产指日可待。

一面是让自己享受过诸多红利的科学技术,一面是老一辈儿留下的经验之谈,田进财心里有些摇摆。适逢《2018年海原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明确小杂粮基地建设补贴、科技研发补贴、技术推广服务补助等扶植政策,他总算吃下了“定心丸”。

田进财私下算过一账,“种子免费配发,每亩还有200元左右的补贴,怎么样都比把土地撂荒了强。”

然而,其他村民还是半信半疑,最终,大伙儿推选了50多岁的“种田好手”老李和田进财打起了“擂台赛”。

这一举动,让程炳文直言“有意思”。他说,建示范基地,就是在搭建“品种的擂台”“技术的展台”“专家的讲台”“农民的舞台”,为的就是老百姓能看到直观的效果。

“老把式”与“新花样”正面交锋,双方都不敢掉以轻心。老李忙着整地施肥、精细播种、间苗定苗,田进财也在程炳文等专家的指导下,采用了“渗水地膜+波浪式精量机穴播+优质高产谷子品种+谷子专用控释肥一次性施肥+化学除草技术”轻简栽培技术模式。

据程炳文介绍,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姚建民研究员为首席的创新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形成的专利技术,借助“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科技扶贫项目被引入宁夏,可解决种植小杂粮有效降雨利用率低、栽培技术落后等瓶颈问题。

以此为基础,宁夏农林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也因地制宜,配套研制了地膜覆盖条件下谷子(糜子)专用控释肥,针对不同气候区域,开展了品种优势区划工作,筛选出与之相配套的谷子新品种。

一套“组合拳”,成效显著。很快,田进财就注意到,自己种的谷子已经5寸高了,老李的谷子才刚刚露了头。秋收季节,负责验收的第三方测出的亩产量差距更为悬殊——170公斤“对战”646公斤,新技术大获全胜。

村民们的疑虑烟消云散,次年,田进财通过土地代耕代种、托管等方式,在周边5个乡镇建起1.05万亩的小杂粮种植基地。据悉,2020年,宁夏干旱半干旱区小杂粮累计示范推广达19.6万亩,成为当地又一经济支撑点。

规模种植、科学管理,也让小杂粮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程炳文举例,3年间,当地谷子的收购价从每公斤3.6元涨到5.5元左右。而更让他感到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乡村能人”开始转变观念,用创新思维发展产业。

在原州区张易镇宋洼村,村民郭利平就致力于打造最美景观梯田公园,一面种油菜籽、七彩藜麦,一面又围绕山顶集装箱宾馆自驾游基地种上了万寿菊,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需求。

科技支撑,推广引领。和种植小杂粮一样,在宁夏西吉县马沟村,老百姓们也对养殖肉牛更有信心。

村支书苏俊清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稀里糊涂养牛,一年到头,除去成本,几乎赚不到钱,因此,村里压根没人看好养牛业。2018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所长梁小军等人来村里扶贫,带来不少新技术,大伙儿才从养牛业中得到实惠,渐渐将养牛这件事干好了、干大了。

而今,马沟村兴起“养牛热”,家家养牛,户户致富,人人干劲十足。然而,梁小军仍然隔三岔五往村里走,给牛做检查,向养殖户传授养殖、防疫技术,无偿发放药品、饲料等,让养殖户们对以后的发展前景更有信心。

梁小军坦言,以前,马沟村的“穷根子”在于养殖户理念落后、牛品种差和缺草。2018年至今,依托“科技支宁”项目,当地养殖户在项目组的带动下种起青贮玉米、建起青贮池,解决了草料问题,项目组还会补助营养舔砖、预混料、浓缩料等,完善了牛的营养结构。

此外,由科技部牵线,项目组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的肉牛“一母两犊”饲养技术,在肉牛母牛养殖自己的小牛犊以外,另外再配养一个奶牛的小公牛犊,配养奶牛的小公牛犊24个月长成以后卖掉,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大幅度提高了肉牛养殖效益,降低了饲养成本。

苏俊清记得,推广该技术时,梁小军等人就住在村里,挨家挨户配发代乳粉、电子秤、温度计、量杯等,手把手给大家传授乳粉的配置和使用方法,这时候,他们才从心里认可了这支科技队伍。

几年下来,扶贫、扶智、扶志,梁小军和马沟村村民建立了深厚情谊,精准帮扶的329户建档立卡户1666人也如期脱贫。除此之外,“马沟模式”探索出的“种、草、养、繁、管” 养殖全产业链被国内同类型生态区广泛借鉴,发挥出更大的辐射作用。

而今,梁小军及其团队依旧在孜孜不倦探索新技术。他希望,进一步巩固提高优质肉牛产业成果,实现清洁化生产,并以牛粪为纽带,转换有机肥,使农村地区在做强产业的同时实现“绿色宜居”的发展目标。

心不离农、根不离土,秉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科技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在科技兴农与乡村振兴之间找到结合点。5年内,先后组织实施各类科技扶贫项目655个,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1202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08个,开展各类技术培训4022期、39.4万人次,培训农民约50万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4.1687万户、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300多个。

宁夏科技厅厅长郭秉晨表示,将继续把科技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原春琳】

【中国吸引力】中部腹地的“高原雄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2-05 11:23:40

听张彬彬唱《回江南》,走进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1-07 16:33:50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一起走进星城长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1-11 17:04:26

高伟光:在鸡西,行走不一样的“江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2-28 14:04:17

苏州的文艺范儿都“藏”在诗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2-24 10:06:30

听胡先煦唱《津门谣》,解密天津城里的吃喝玩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2-25 0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