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2020
12/31
14:45

中国青年报2020年度照片

作者:陈剑 李峥苨 李隽辉 李建泉 刘占坤 孔斯琪 曲俊燕 张玉佳 汪龙华 王嘉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9月1日,北京,阳光穿透云层缝隙形成一道光柱投射在北京西部的定都阁附近。中国青年报 陈剑/摄



翻开名为2020的相册,一张张照片敲开记忆之门。


春运的人潮还未退去,新冠疫情的暴发让人措手不及。在武汉,我们记录了医生、患者和当地百姓与新冠病毒搏斗的日与夜;与漫长的寒冬告别后,那些对准屏幕的镜头,见证了无数“云端”的相会;在一个个被写入历史的现场,人们的面孔藏在口罩之下,露出的眼神中,有焦虑和迷茫,也有企盼和希望。


倏然之间,这千头万绪却似转瞬即逝的一年就要过去。风拨开乌云的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金银潭ICU的呼吸

3月5日,武汉金银潭医院ICU病房,一名医护人员尝试与患者沟通。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最大的传染病专科医院,也是武汉第一家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定点医院。中国青年报 赵迪/摄


重症病房里的“阻击战”

2月26日,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们在等待援助物资。这支由20多名专科护理人员组成的“护肾小队”,负责为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做血液净化,清除体内细胞因子风暴。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由于血透科专业性比较高,这个团队一直无人替换,有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治愈后仍继续工作。让人欣慰的是,这篇报道刊发后,专科护士缺乏的状况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在随后援鄂的医护人员中,特意增加了血透科的专业护士,‘护肾小队’终于可以休息了。”

——李隽辉


走进火神山病房

2月21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名医护人员准备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为了防止污染,防护服不能着地,穿着过程中需时刻注意。中国青年报 李峥苨/摄


“当时医院防护物资紧张情况已有所缓解,但防护用品的尺寸偏大对于女医护们来说依然是个问题。她们把宽松的手套戴在里层,用宽胶带加固防止滑落,有比较紧俏的小号就套在外层。”

——李峥苨


等待物资

1月31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临时被征用作援助物资仓库的展厅外,来自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等医疗机构的数十名医务工作者等候领取医疗物资。中国青年报 李峥苨/摄


露天“病房”

1月31日,武汉同济医院,发热门诊空间有限,一些患者在室外输液。中国青年报 李峥苨/摄


逆行

2月8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两名工人等待离开武汉。其中一名工人来自湖北黄冈红安县,他和100多名工友来到武汉后完成了火神山医院的空调安装工作。回到老家后,他们还要在县城进行14天的隔离。中国青年报 李峥苨/摄


方舱生活

2月21日,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挡板将病区分成了若干个小区域,生活的烟火气在每个角落蔓延开来。中国青年报 鲁冲/摄


微博战“疫”日记

2月底,我们收集了微博上新冠肺炎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发在微博上的抗“疫”日常,做了一期图片报道。这些珍贵的一手图文,通过疫情亲历者的个体感受,还原了当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的真实样貌。在全民居家隔离的特殊时期,社交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换信息、传递情感的窗口。


下一站,回家

3月13日晚,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一名刚刚到达这里的康复隔离人员在走廊上眺望天空。这是他们回家前的最后一站。中国青年报 赵迪/摄


百步亭大排查

2月19日,武汉百步亭社区,两位工作人员在未打通业主电话的情况下上门问询,引来楼上居民打开窗户探头张望。当天是武汉集中拉网式大排查的最后一天。中国青年报 赵迪/摄


有家难回

2月16日,滞留在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的人。因武汉封城,约有20人被滞留在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他们大多是外地务工者,也有到武汉转车的人。中国青年报 李强/摄


“等我月底再去次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已经封了。一位在附近值班的城管跟我说,那些滞留者已经被转移到附近酒店,免费食宿。”

——李强


拥抱

2月16日,武汉市江汉区花楼街,雪后初晴,一名行人张开双臂享受阳光。中国青年报 鲁冲/摄


独处时光

3月11日,武汉市武昌区得胜桥社区,一位市民在自家店铺里唱歌,消磨无法出门的时间。当日,武汉所有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已1个月。中国青年报 李峥苨/摄


武汉春日

3月14日,武汉东湖旁,两名广东医疗队的援鄂护士贴着面膜游园。对于他们来说,半天的休息时间也是宝贵的。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等待解封

4月7日晚,武汉市武昌火车站,等待进站的乘客。4月8日零时,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中国青年报 赵迪/摄


久违的日常

4月8日,武汉汉口江滩的草坪上,一名年轻人在打瞌睡,江边人们在钓鱼。中国青年报 王嘉兴/摄


“之前每日开车外出采访,经过空荡荡的长江大桥,心里都很难受。那天,听到车窗外司机不耐烦地鸣喇叭,我一下子热泪盈眶。”

——王嘉兴


哀悼日

4月4日,武汉江滩一元路广场,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仪式现场。中国青年报 赵迪/摄


烈士

2月7日上午,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市民在门诊楼前摆放花束和照片,悼念因新冠肺炎抢救无效逝世的医生李文亮。中国青年报 李峥苨/摄


漫长的告别

4月4日上午,北京西站北二楼,三分钟的默哀结束后,一名公安特警迟迟没有离开。中国青年报 孔斯琪/摄


西昌山火

4月1日晚,四川西昌,山火向泸山东麓蔓延,威胁山下的加油站等重要设施。3月30日,西昌市经久乡发生森林火灾,31日凌晨遇风向突变,致18名扑火队员和1名向导牺牲,3名扑火队员负伤。中国青年报 汪龙华/摄


屏幕里的两会

5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蔬菜店内,附近居民选购蔬果,店内的电视正直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中国青年报 李峥苨/摄


政协委员

5月21日,北京梅地亚中心,屏幕中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委员们。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为了拍摄全国两会,我和同事们成为第一批从武汉返京的记者。为了在梅地亚远程采访人大发布会,记者们当天早上6点就抵达酒店进行核酸检测,并进行全天隔离。”

——李隽辉


洪水中的家园

7月23日,安徽省阜南县老观乡小马台村,村民马升法坐在家门前。这里地处淮河蒙洼蓄洪区内,他承包十几亩鱼塘养殖的小龙虾,在3天前的泄洪中损失殆尽。他说,蓄洪区的人,网破了要补,水稻被淹了得补种,眼要往前看。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抢筑子堤

7月11日,江西省九江市,傍晚的大雨来临之前,武警九江支队官兵在江洲大堤上抢筑子堤,当时该堤段洪水水位已接近堤顶。中国青年报 李强/摄


“我跟这些抗洪官兵吃住在一起,直到江水慢慢退去。他们中很多90后、00后,没日没夜地抢筑子堤。等到抗洪的人离开,这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我最后一次上岛时,有人把被子抱出来晾晒,有人在屋檐下搓玉米粒,也有人正在参加一场葬礼。”

——李强


疫情下的北京

2月17日,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一名社区工作者在胡同里提醒人们绕行。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中国青年报 李建泉/摄


新发地

6月13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前的一片临时露天交易区,一位商户在忙碌后稍事休息。新发地批发市场因疫情暂时关停后,蔬菜被转移到临时露天交易区进行售卖。中国青年报 陈剑/摄


核酸检测

6月17日,北京市丰台区方庄体育公园,市民们在进行核酸检测。6月16日,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由三级调整至二级。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高考生

4月27日,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三学生们在教室里复习功课。当天是北京高三开学的第一天,5万余名学生回到校园上课,备战70天后的高考。中国青年报 陈剑/摄


00后的家长

7月8日下午,四川成都七中考点,不少等候的家长用镜头记录下考生走出考场的瞬间,有的家长还举起了孩子“爱豆”的海报。当日,全国部分地区2020年普通高考结束。中国青年报 汪龙华/摄


汽车电影院

8月23日,北京枫花园汽车电影院,雨夜中,一位观众在车顶打伞观看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疫情防控期间,汽车电影院作为一种独特的观影方式受到关注。中国青年报 曲俊燕/摄


露天音乐会

10月2日,北京市朝阳区丽都附近,国际露天音乐电影周正在举行,市民坐在马路上听音乐会。中国青年报 陈剑/摄


“云端”带货

11月8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第三届进博会上,一位电商主播在一个家居用品展位里现场直播带货。本届进博会因疫情限流,许多参展商把电商直播间搬到了会场内。中国青年报 李峥苨/摄


中老年求职

9月4日,北京市昌平区街头,招聘者举出自制的用人信息海报,等待求职者。在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几乎都已转至线上的“后疫情时代”,无法熟练使用网络的绝大多数中老年人仍然不得不依赖线下途径解决招工和求职问题。中国青年报 李峥苨/摄


放轻松

5月底,北京朝阳公园,一位胸口印有某出租车公司标识的中年男子,在草地上刷着手机屏幕小憩。中国青年报 郑萍萍/摄


慢火车上的孩子

1月10日,四川攀枝花开往普雄的5634次列车上,放寒假回家的孩子们趴在车窗上看风景。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这是一段很有‘味道’的旅程。每当列车员打开连接处的车门,猪粪味、羊膻味扑面而来。拍摄间隙我凑在车厢里的小桌上,看彝族老乡喝酒打牌,和他们聊天。当时还没有肆虐的疫情,现在回想,那时候没有戴口罩,能闻到各种气味,看着阳光照在孩子们的脸上,真是好。”

——李隽辉


快递小哥还乡路

1月16日,安徽阜阳西高铁站,搭乘快递员春运专列从上海回到家乡的18岁快递小哥张宣硕打电话联系家人。他的老家安徽阜阳是闻名全国的民工输出集散地之一,每年有近350万人在江浙沪等省市务工。中国青年报 曲俊燕/摄


“在上海,张宣硕经历了‘打工人’的苦楚,也对生活有无限畅想。过完年,他选择留在老家县城的一家酒吧工作,虽然还要还花呗,但驾照考下来了,对象也有了。”

——曲俊燕


养牛扶贫

6月1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杨河乡串河村,71岁的兰付仓和妻子谷香连在牛棚里。2013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串河村逐渐确定了以养牛为主导产业的扶贫政策。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小城故事

11月23日,福建三明沙县文昌街,沙县文化馆“国韵旗袍队”的成员等待登台演出。以小吃产业闻名的沙县,夜生活、夜经济也丰富多彩。中国青年报 孔斯琪/摄


生态岸线

7月19日,上海市杨浦区,杨浦滨江栈桥上接送游客的接驳车沿江行驶。这里曾是老工业企业集聚地,如今公园绿地遍布周围。中国青年报 张玉佳/摄


“虽然是按照规划好的线路采访,但我相信总会有一些真实的事件是在自然发生着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敏感。”——张玉佳


老兵

10月17日,辽宁丹东,89岁的老兵徐菁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她现在是丹东老战士合唱团的指挥。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马首回家

12月1日,北京圆明园正觉寺文殊亭内,流失海外百余年的马首铜像吸引众多参观者围观拍照。这是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中国青年报 王嘉兴/摄


嫦娥五号

11月24日4时30分许,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运送嫦娥五号探测器至地月转移轨道。中国青年报 汪龙华/摄


胜利后的欢呼

11月10日,江苏苏州昆山体育中心,2020中超联赛第五名争夺战上,山东鲁能队战胜重庆队后,鲁能队队员向看台上的球迷致意。中国青年报 刘占坤/摄


再见迭戈

11月27日,北京,阿根廷驻华大使馆设立悼念马拉多纳的纪念台,许多球迷献上鲜花、照片、信件等物品。11月25日,阿根廷传奇球星迭戈·马拉多纳突发心梗在家中去世,享年60岁。中国青年报 李峥苨/摄


告别2020

12月30日傍晚,北京,岁末将至,人们在寒潮中登上门头沟定都峰观看日落和月升。天色渐渐暗了下来,2020年即将离去。中国青年报 李建泉/摄

【责任编辑:孔斯琪,曲俊燕】

苏州的文艺范儿都“藏”在诗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2-24 10:06:30

听胡先煦唱《津门谣》,解密天津城里的吃喝玩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2-25 09:47:48

一首唱给上海的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5 11:16:04

【中国吸引力】守护“神州北极”的火焰蓝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4 20:38:31

【中国吸引力】大兴安岭的“扑火尖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09 18:24:04

匠心雕琢 家乡古建“跃”纸面

新华网2020-11-20 11:42:04

非遗文化丨炒米制作技艺

新华网2020-11-19 16:06:48

“灯光下的精灵”——鲁南皮影戏

新华网2020-11-19 1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