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2020
12/29
13:15

夹滩续梦(散文)

作者:中国青年作家报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作者: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姜汉西

特邀编辑:董学仁


  三年过去了,夹滩这个在我青春的纪念册里留下了重要一笔的地方,已经在时间的冲刷下,逐渐变得模糊起来,不少人的名字和他们的形象之间已经无法进行有效匹配和衔接。当年我还只是一个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这里,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支教活动。斗转星移,光阴不经意间如沙从指缝中偷偷溜走,如今我已正式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我不知道夹滩在我的脑海里还可以留存多久,更不知道那个满载着我的足迹与身影的夹滩,是否还记得曾有我这样一个过客在此短暂停留和驻足?

  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缘分总是很奇妙,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建立起来,然后因为各种原因也许会导致暂时中断,但是一旦有了被激活的可能,这种缘分就会表现出一种不可摧残的韧性和顽强。

  今年初冬时节,由于要做一个与黄河文献有关的科研项目,我一直穿梭在沿黄区各个城市与乡村之间,到处收集与整理各种相关文献材料,任务量比较大,时间也比较紧,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也不敢在外面多待,所以每到一处总是匆匆忙忙,来不及歇息就得赶紧奔赴下一个目的地。这样匆忙的行程中,我的更多时间都被用在了文献的收集上,但冥冥之中我似乎还在被另一个内心的渴望所牵动着,从而指引我继续前行。

  这一天正好来到了河南原阳,夹滩就是原阳县辖区内的一个小村庄,当初我就是在原阳县教体局下的大巴前,被当时的李校长接到夹滩学校去的。从接我的车上下来时,正好赶上课间休息,那时候师生们一下子涌上来将车子围住的场景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因此从我进入河南开始,我就一直对原阳两个字特别留意,也格外敏感,在心里总是希望这两个字突然冒出来,只有我自己知道夹滩于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恰巧那天从长垣出发沿封丘而上,正好来到了原阳,也是我在新乡的最后一站。等我把手里的工作都做完了,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我就抓紧时间往夹滩赶,希望能在放学前赶到这个曾经一度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样的话就能和更多熟悉的老师们见面了。我知道曾经的学生早已经如同林中的鸟儿一样,在巢穴中养足了精神,积攒了力量,飞向了四面八方,再见的可能已经很渺茫,也不再抱有太多的幻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等我刚下车就听到了熟悉的铃声,从时间上估计这应该就是下课铃无疑,校门口已经有不少家长在焦急地张望和等待。我来到了门口的正中间,这时只听大门吱呀呀打开,门旁站定一人,年龄并不大,穿着保安的制服,威严而不可侵犯,我并不认识。我在路上给李校长提前打了电话,他听后很高兴,说好了在门口接我,可能这会儿正在组织队列吧!从外向内看,校园变化不大,不过办公楼前的那三棵杨树倒是粗壮了许多,高度超过了办公楼,有树枝延展到楼顶。正在这时,一个人拍了拍我的肩膀,眼前的这个男人,眼睛还是那么炯炯有神,只是白头发更加多了,显现出一种不可逆的老态,这就是李校长,我一下就认出了他。

  学生们都已经走完了,校园里安静了下来。因为周五例行的教研会,老师们还都在各自的班级里,撰写一周的教学总结,我就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发现在教学楼的侧面,并排停着三辆汽车,车型不大,不过看样子应该是新车。记得我支教那会儿,整个学校只有张老师一个人有车,因为她已经搬家到了县城,回到这边上课,极为不便,尤其雨雪天,就买了一辆二手的宝骏。当时我就是坐张老师的车来到这里的,所以印象特别深。等老师们陆续回到了办公室,曾经熟悉的面孔一下子出现在眼前,过往的许多记忆也随之被打捞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问我的学习,有的问我的感情,有的问我未来的规划和打算,我都一一回复,这种久违的其乐融融的画面是那样亲切,那样温暖。

  外面下雨了,并不很大,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屋里的灯已经亮了起来,透过窗户可以看见那三棵杨树上残留的黄叶,在寒风的捶打下掉落了一地,挂在树枝上的发出了哗哗的声响。

  我们都沉浸在老友重逢和亲人相见的喜悦中,尤其是说起当年的事情时,大家在欢乐之余,也在感叹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情。当年的老师中有两人已经退休,还有一个调到了县里,那个曾经给我送红薯和蔬菜的门卫大叔,在修补房顶时出现了意外,从房子上滑了下来,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而那时负责给师生们做饭的小飞姐,也早已经带着两个孩子去了县城……

  “现在乡村学校的状况都差不多,最近这两年留守儿童好像突然减少了,家长们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就直接带走了,基本上有能力让孩子去县城上学的都去县城了,去不了县城的,也去了乡里,村里也就剩下这么多娃儿了。”从校长的言谈中,我能看出他对于这所学校未来的焦虑,当年我在的时候,校长曾多次提交要把后面的那一排房子改成幼儿园的设想也一直没有付诸实施,不过房子倒是空出来了。新的教学楼和新的餐厅都已经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联系施工队,马上要将操场硬化一下……听到那么多令人振奋的消息,心中还是得到了不少的安慰。

  不过当我知道自己是三年来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支教老师后,不免又顿生一种失落和无奈,我知道一个学妹当初来的就是这个地方,出发前还反复问我相关的注意事项和应该准备的衣装,但她就待了一周就受不了,毕竟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还是一个女生,一个人在人生地不熟的乡间生活中多有不便,离开也情有可原。

  我知道这里的老师们每个人家里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他们的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两点一线中度过,除了教学之外,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贾主任的孩子因为小时候的一场车祸留下了后遗症,到现在还没有成家,他自己的母亲也已经八十多岁了,常年卧病在床;许老师的女儿是一个画师,在当地不好找工作,成了“北漂”一族,常年在外地居无定所……世事之无常,或许果如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开篇描述的那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这里我无意对幸与不幸进行多么深入的探寻, 反而更加关注的是这里老师们的作风和人格,如他们一样的乡村教师,在中国有近数百万之多,正是他们这样一个群体用朴实而又厚重的肩膀托起了无数个乡村孩子的大学梦,他们平凡而坚韧,在默默奉献中坚守着自己的使命与初心。

  我明天还要去其他地方,继续开展我的工作,尽管大家都极力挽留我一起吃饭,不要走得太急,最终我还是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并答应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还会再来看望大家,也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去开封旅游,我一定会盛情接待。但我知道将来包含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能不能再来充满了未知,我们在开封相见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然而终究是一份难得的期许和寄托。

  傍晚的村庄雾蒙蒙的,雨水遮住了视线,司机师傅打开了广播,《小城故事》的旋律如此美妙,车里的我想象着当年在这里上课时的情景,以及那充满了喜和乐的故事,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温馨的梦境:一个年轻有为的老师,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传道授业,讲台下有几十双渴望求知的眼睛……

【责任编辑:宋宝颖】

听胡先煦唱《津门谣》,解密天津城里的吃喝玩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2-25 09:47:48

一首唱给上海的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5 11:16:04

【中国吸引力】守护“神州北极”的火焰蓝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4 20:38:31

【中国吸引力】大兴安岭的“扑火尖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09 18:24:04

匠心雕琢 家乡古建“跃”纸面

新华网2020-11-20 11:42:04

非遗文化丨炒米制作技艺

新华网2020-11-19 16:06:48

“灯光下的精灵”——鲁南皮影戏

新华网2020-11-19 1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