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口述民俗|七夕不晒礼物,晒本事

作者:封面新闻官方帐号 来源:封面新闻官方帐号2021年08月13日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刘可欣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2021年的立秋一过,转眼就到了七夕。七夕之夜,承载了古今人类无数想象的银河浩渺依旧,牵牛星和织女星隔岸相望,让人心神驰往。

一般认为,七夕节源于汉代,盛于宋代。北宋著名画家燕文贵,就曾以《七夕夜市图》一画展示了汴京七夕夜市的繁华热闹:“自安业界北头向东,至潘楼竹木市尽存。状其浩穰之所,至为精备”。据史料记载,七夕的热闹程度,并不亚于春节。宋代《醉翁谈录》中就写到“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可见,从农历7月1日开始,车马就已经通行困难,到七夕前三天,交通就已经完全堵塞。由此可以看出,古时七夕节的热闹和人们的重视程度。

只不过,如今的七夕节,却被多数人误以为只是“中国的情人节”,是情侣间互送礼物的好时机。爱情固然美好,但是七夕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忘,却更可惜。

曾经如此热闹的七夕节,有哪些习俗呢?

《七夕夜市图》

学好“乞巧法”,走遍天下都不怕

七夕还未到,社交网站上的各种指南已经铺天盖地涌来。“七夕氛围感妆容”、“超适合七夕约会妆”、”手残党也能画的七夕妆”,无论你是不是拥有一双化妆巧手,只要跟着视频学,就能够在七夕那天画出精巧细致的妆容。但你知道吗?以前的七夕节,作为女孩子们的主场,比的可不是一把刷子的化妆技巧,而是单靠一根针的乞巧法。

所谓“乞巧”,就是“乞求技艺、智慧之巧”的意思。七夕节的时候,女性们会向织女星乞求自己能拥有一双巧手,表达了劳动女性的美好愿望。因此,发展出了一系列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多种多样的乞巧比赛。

清 · 陈枚《月曼清游》之“丢巧针”

“穿针乞巧”是最古老的乞巧方式。多数说法是七夕之夜,女性在月光下进行穿针引线的比赛,以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而“输巧”的人则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之人”。

关于穿针引线的“针”到底是什么样,说法不一。西汉古代历史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除了以上记载的七孔、九孔外,还有双孔、三孔、五孔等等说法。究竟是一根针上有几个孔,还是几个孔都在同一根针上,众说纷纭。但是现在保留下来的风俗,大多是多根针并列穿线的形式。

在传统观念中,针线、刺绣、缝纫等工作是女性所长,因此被称为“女红”。七夕节的“乞巧”并不是“乞求巧手智慧”的简单含义,而是包含了女子对于爱情美满、家庭幸福的向往。

“喜蛛应巧”也是流传较广的一种民俗。“喜蛛”蜘蛛又称亲客、喜子、喜母等。郭璞在《尔雅·释虫》中提到“小蜘蛛长脚者,俗呼为喜子。”喜蛛是一种体长1-2毫米,长脚,多为红、黄、绿等颜色的小蜘蛛,身形很像“喜”字,因此被称为“喜蛛”。民间认为,见到这些小蜘蛛就会有好事发生。在七夕节的时候,人们会把一些瓜果(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放在果盆上,等待喜蛛前来结网,然后以是否结网、结网的形状、疏密程度来判定“得巧”的人。相比于“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清·任伯年《乞巧图》

“喜蛛应巧”最早的记录是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而后又发展出捉了喜蛛放在盒子中,根据其是否会结网、结网的形状和疏密程度来判断“得巧”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和《乾淳岁时记》中分别有“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和“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的记载。

除此之外,还有投针验巧、兰夜斗巧、月下穿针等多种乞巧比赛的形式。投针验巧即“浮针试巧”,将一根针轻轻放在静置一天一夜、表面形成薄膜的水面上,水底针影若是弯成各种形状,或一头粗,一头细,便是“得巧”,若是笔直一条,则是“输巧”。兰夜斗巧则需要事先准备用菱藕雕刻好的精巧物件藏起来,寻得多的人则是“得巧”。

又染指甲又美发 “地区限定”的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节日,再经过传播和发展后,又增添上了许多地域的特色。

在广东、中国澳门等地区,七夕节又被称为“七姐诞”,要“拜仙禾”、“拜神菜”。所谓“拜仙禾”,就是将红豆、绿豆、谷粒等浸泡在碗中,待碧绿的嫩芽抽到两寸来长的时候,用红丝或红纸环扎苗秧四周,用来拜祭。

而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则是染指甲。四川绵阳地区《盐亭县志》记载: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将大红色、玫红色的凤仙花碾碎,加上明矾后敷在指甲上,用树叶包起来,以棉线捆紧,包上四五个小时,便可以得到天然“美甲”。

喜蛛应巧

湖南、江浙一带的习俗则是“妇女洗发”。据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记载: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传说在这一天取河水、泉水洗头、洗脸,就如同取“银河”中的“水”,可以得到庇护。

七夕节之盛,习俗多到无法一一写尽,像是盛极宋朝的“磨喝乐”泥制玩偶和西晋时期用来“炫富”和“炫知识”的晒衣晒书,已经鲜少有人听闻,更别说传承了。除了浪漫氛围和商业价值的加持,传统习俗带来的文化氛围,也是值得体验一把的。



【责任编辑:朱宏利】

邓亚萍:体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中国慈善家杂志2021-08-12 23:28:55

《密室大逃脱3》收官,寓教于乐又给人温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09 13:30:37

九集纪录片《红色甘南》正式上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09 17:13:17

毕业后回校见导师 聊起的困惑比论文还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05 21:01:21

国潮风起,年轻人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04 19:31:02

有特长却又不够高水平,未来的路怎么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05 21:01:17

“理想与你皆耀眼”,纪录电影《大学》首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7 12: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