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带刀侍卫”挺进深蓝

——海军海口舰狠抓练兵备战纪实(下)

发布时间:2018-07-30 06:2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达

    一晃15年过去了,机电部门轮机技师周帅仍记得第一眼看到海口舰的情形。

    那是2003年,刚刚组建的海口舰接舰部队赶赴上海某造船厂。一放下行李,当年只有26岁的周帅就迫不及待想到船台上去看看这艘新型战舰。

    “很震撼、很壮观!”庞大的体量,流线型、封闭式的舰体让这个刚从老式护卫舰上抽调来的士官赞叹不已。

    如今,海口舰已多次执行亚丁湾护航、多国联演、重大演习演练等任务,两次接受习主席检阅视察,航迹遍布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总航程达34万多海里,是名副其实的明星舰。15年间,中国海军不断有新型舰艇入列,海口舰仍魅力不减,被军迷亲切地称为“中华神盾”“航母带刀侍卫”。

    “海口舰是中国海军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41岁的周帅说。

    一艘几代水兵梦想中的军舰

    在刚组建时来到海口舰的那批年轻人,见证了海军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实际接触以后,我发现装备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周帅说,以前自己只需要掌握燃气轮机的结构和机械原理等知识,面对众多的自动监测、控制、保护设备,他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同样是首批舰员的机电部门巡航柴油机班长王东对此更是印象深刻。“我到海口舰上首先感到的是观念上的冲击。”这名42岁的二级军士长说,在老式护卫舰上主要练的是感觉技能,通过看、听、嗅、摸去感知设备的状态,及时发现故障。而在海口舰上,设备状态通过各种监测设备实时显示在电脑上,一目了然,他需要学习更加高深的自动化控制知识,以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36岁的舰空导弹区队长李卫华第一次见到海口舰的舰空导弹系统时,甚至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这完全是一个跨越,二三十台设备,学习资料有1米多高。”他回忆说,“能不能学好,我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如今,这个问号早已被拉直。周帅和王东仍保留着听声音辨故障的绝技,对各种设备的原理也已经了如指掌。李卫华和战友们不仅能熟练操作舰空导弹系统,还创造了首次成功抗击某新型导弹的历史。

    除了装备,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是这些老兵津津乐道的事。“以前出海带的淡水有限,只够做饭和饮用,洗澡基本靠天下雨。航渡过程中看到有云,就航行到雨区,拿水桶接水。”周帅说。吃饭也是个问题,舰上餐厅很小,他们吃饭只能到甲板上或者兵舱里,夏天一身汗,冬天饭菜很快就凉了。

    来到海口舰,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舰上的造水机能够满足全舰官兵生活用水,冰库里存放的新鲜蔬菜足够吃半个月,封闭式的舰体内有空调调节温湿度,餐厅宽敞舒适。

    更为重要的是,海口舰的性能更加适合远海航行,为怀揣深蓝梦想的舰员们提供了现代化平台。“这是一艘几代水兵梦想中的军舰。”王东说。

      “军人的价值感在那一刻被无限放大”

    15年里,海口舰敢为人先,在密集执行重大任务的过程中探索出许多宝贵经验。

    2008年12月16日,海口舰与武汉舰、微山湖舰组成编队,赴亚丁湾执行首批护航任务。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海口舰连续航行2940小时、32260海里,先后为27批次104艘船只伴随护航。

    其中,最让李卫华难忘的是为“河北翱翔”号商船护航的经历。在两艘导弹驱逐舰的护卫下,“河北翱翔”号平安驶向目的港,即将分别之际,船员们自发在舱面甲板上用油漆刷出了“祖国万岁”四个大字。

    当时正在值了望更的李卫华目送着“河北翱翔”号离开,却因为视角原因没有看到甲板上的这一幕。第二天,编队“蓝盾TV”播放了直升机航拍的画面,全体舰员在餐厅观看了录像。17万吨商船的巨大舱面上,方方正正地写着“祖国万岁”四个大字,每个字有4米宽,在红色甲板上显得格外醒目。

    “当时感觉身上的血一下子都涌到脑袋上来,胸口像有一团火。”回想起前一天护送“河北翱翔”号时的场景,李卫华十分激动,“军人的价值感在那一刻被无限放大。”

    作为首批护航编队中的一员,海口舰走一路、研一路,摸索总结出破解海盗“群狼战术”、中外护航舰艇联训等20余套战法训法,为后续护航任务开辟了路子。

    “第一批护航,器材备件、生活物资、油料准备还不能做到精确化,有些准备多了,有的准备不充足。”李卫华说,他们将护航期间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总结经验交给下一批护航编队。等到海口舰再次执行第10批护航任务时,“各项工作都有对应的规章制度,准备更有针对性,从上到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3次护航也锻炼了舰员们应急处置各种情况的能力。2017年11月,海口舰执行的第27批亚丁湾护航任务已进入中期。一天晚上,海口舰左巡航柴油机增压器突发漏水故障,如果不更换增压器,主机将无法使用,直接影响后续护航任务。经多方协调,国内厂家送增压器至阿曼萨拉拉港,由舰员自行更换。

    在平时,换装增压器需要配套齐全的大型船厂才能进行,而且增压器重达225公斤,必须借助吊装设备进行更换。因其所在区域空间狭小,人员操作极为不便。

    关键时刻,42岁的王东主动请缨,负责增压器换装任务。靠港后,机电部门全员放弃休整,全力投入到维修中。王东带领技术骨干边摸索边安装,连续奋战16小时,成功更换备件,保证了护航任务顺利进行。

    走向深蓝,成为中国海军的亮丽名片

    十几年里,海口舰的航迹遍布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在走向深蓝的同时,这艘明星舰艇也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海军的形象。

    某年,海口舰作为编队指挥舰,代表中国海军首次参加多国海上联合军演。“快放3发!”在主炮对海射击课目中,时任舰长晏鹏一声令下,海口舰首发炮弹就精准命中靶标,三发两中将“番茄靶”击沉,赢得了参演各国海军高度评价。

    有外国记者赞美海口舰战斗力“可与世界一流驱逐舰媲美”,甚至外国海军官兵也连连追问:“海口舰的主炮射击如此精准,是运气使然,还是有什么‘秘密武器’?”

    在走向国际与世界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海口舰官兵也变得越来越开放、自信。“第一次走出国门执行任务,我都不知道该和外军谈论些什么。”回想起那年海口舰在某国举办甲板招待会的场景,二级军士长皇甫晓伟用腼腆来形容自己。

    而谈到执行第27批护航任务时,他自信地说,战友们如今不仅能和外军交流自如,还能通过中英文双语通信频道值班,利用电子邮件、水星网、传真等多种方式与中外舰船进行实时沟通。

    “舰员们流利的英语口语刷新了外军对我们的认知。”轮机技师周帅曾作为士官代表,参加一场多国海军交流座谈会。他告诉记者,海口舰舰员的国际化素养和扎实的训练水平就像一张“行走的名片”,让外国同行看到了中国海军的新面貌。

    “越专业越从容。”信号兵吉萍萍说,近年来,随着执行中外联演、海上维权和护航出访任务的增多,官兵们见得多也经历得多了,大方得体地对外交流,已成为一项基本技能。

    3赴亚丁湾护航,解救10余艘中外商船,17次靠泊外国港口,与外军组织观摩座谈26次……入列以来,海口舰平均每年出海200多天,扬威深蓝。随着海军转型建设和使命任务的拓展,他们将更加频繁地执行远洋护航、联演联训、迎外出访、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

    经常战斗在远海大洋、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海口舰,已然成为中国海军一张亮丽的名片。

【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