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新县城青年”支撑起了基础的公平感

发布时间:2018-04-18 05:2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章正

  提到县城青年,一些人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他们生活在不大的关系网中,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找关系。关系真的这么重要吗?非也!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对生活在县城的大学毕业生所做的专项调查中,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是,这个群体认为“能力”比“关系”更重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积极的社会信号。

  可是,社会对青年群体的认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北上广青年的喜怒哀乐,都会成为各种公众号的头条,而县城青年群体被认为没有个性、太土,时常被媒体所忽略。县城青年到底关注什么?有什么需求?有什么变化?社会并不清楚。

  不妨给这群青年画一张像:他们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从小不愁吃穿,大学毕业再回到县城社会网络之中。如同新鲜血液,回流到县城的各个角落,成为公务员、教师和医生,算是县城的新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用能力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当然,随着基层治理的需要,县城也很需要这样的人才。因此,能力与关系通过微观博弈,年轻人最终实现了稀释“关系”的作用,让关系的“投资价值”越来越弱。

  不妨把这部分年轻人称为“新县城青年”,他们是县城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改革力量。社会需要重新认识“新县城青年”的社会价值,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一头联系着大城市,通过互联网每时每刻地接受新鲜价值观,另一头维系着乡土中国。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夹心层”,实际上他们是“中间群体”,最了解中国的基层,做着最接地气的事情,承担着乡村治理的角色,让基层更稳定。其中,不少人在涉农创业,让沉睡的乡村鲜活起来。

  有人会认为,基层社会的阶层固化了,年轻人奋斗很难。其实不然,一个农家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毕业之后在县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实现买房买车的生活目标并不难。在县城,“知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资本”,由于竞争不如大城市激烈,反而让他们快速而频繁地实现跃升、良性流动,支撑起中国社会基础的公平感。“新县城青年”群体是社会公平的受益者,其象征意义在于,让其他群体能感受到社会流动所带来的希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县城青年”的工作环境会越来越好。随着我国公共设施的广泛建设,城乡之间的差别将会越来越小,比如在沿海发达县域就能发现一个现象,在县城工作与农村工作区别并不算很大,因为农村条件好了,开个车可以过上朝九晚五的生活,事业在农村,生活在县城,成为不少“新县城青年”的生活标配。因此,基层的概念也将趋向于扁平,不再意味着落后,在基层工作幸福感也会随之提升。

  当然,“新县城青年”也会有苦恼,县城的社会资源少,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很容易会遇到“天花板”。最近,观察到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打“人才战”,不少县级政府也在积极向外招才引智。然而,正如有专家所言,只是选拔人才,不培养本地的人才,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何使用好本地人才?不妨不拘一格使用“新县城青年”,在这方面,共青团组织可以大有作为。不妨牵头成立本地的“青年人才库”,一方面要分类梳理本地的青年人才,比如优秀的乡村教师和医生、公务员、公益人等群体;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政策,按照他们的贡献度,给予一定荣誉和待遇的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支持一定要足够体面,绝对不是简单“意思意思”就行,要与他们的贡献对等,要让别的群体足够艳羡,传递见贤思齐的信号,形成正向的社会风气。毕竟,未来城市的发展红利,来源于人才。与其寻找远水解近渴,不妨先善待本地的“新县城青年”。他们,其实很靠谱!他们,代表着基层的未来。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