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轩中(科普作家)
2016年年初,随着阿尔法狗战胜世界级围棋高手李世石,人工智能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在中国,大多数从事人工智能产业化的公司成立在2014年到2016年间,除了科大讯飞布局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已经在A股市场上市,其他公司还都比较年轻。这些年轻的人工智能类公司处于创新创业阶段,从细分市场来看,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领域: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驾驶以及智能医疗与智能金融等。这些公司第一轮的融资规模都在1亿人民币到1亿美元的规模,对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并不具备颠覆能力。
在美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结合,出现了由波士顿机器公司研发的会后空翻而且还会开门的机器狗,而伯克利大学教授则在联合国国际武器公约大会上展示了“人工智能杀人蜂”!这也反映出当前美国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在这个背景下,特斯拉公司的CEO马斯克与著名相对论与黑洞理论家霍金也发表过人工智能的威胁论。不可否认的是,马斯克与霍金提出的人工智能威胁论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正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到原子弹用于杀人一样,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两面性。如果不受控制,那么人工智能显然也是可以用来杀人——正如在电影《战狼2》里出现的那些人工智能无人机那样——具有人脸识别功能,可以对目标进行定向袭击。
但是,目前社会上更普遍的担忧来自人工智能的良性应用,老百姓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引起失业潮。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个担忧有点杞人忧天了。
我们可以举几个中国公司的例子来说明。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极高知名度的科大讯飞公司开发了很多产品,其中语音识别系统可以把会议现场的语音快速转化为文字,这相当于代替了会议速记以及打字员的工作。但是,目前的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系统也不可能做到把会议中出现的语音全部打印成正确文字,有很多带口音的普通话它就不能准确识别,因此还需要人员的参与。同时,退一万步讲,就算会议速记与打字员的需求被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产品取代,这也不至于引起失业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979个细类(职业)。会议现场速记与打字员只是其中的一个细类,就算她们全部因为人工智能失业,也只占据了1/1979。
另外一方面,比如象彩云天气这样的人工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它在预报天气的时候,用到了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的神经网络算法。彩云天气是把一个天气预报的问题抽象为“输入的是雷达的反射率图,输出是某个地区某个时刻的下雨概率”的神经网络。依赖于从中央气象台拿到一些雷达数据,彩云天气可以给出比较准确的局部的天气预报。但是,这并不会引起气象台的倒闭,因为彩云天气这样的人工智能背后的大数据不是自动产生的,而是从气象台拿过来的。
另外,我们看到,在面部识别这样的人工智能领域方面,存在北京旷视科技这样的代表性企业,这个企业当下拥有13亿人脸数据记录。但是,目前它们还无法把13亿人的人脸都彼此区分开,因此这只说明了他们拥有的数据库很大(因为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依赖于大数据),但这并不表明这个公司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到了可以完全取代刑警破案。因此,面部识别技术可能会取代公司门卫的工作,但还不能完全取代刑警的工作。
总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工智能确实能取代部分人类的工作,但离大规模触发失业潮,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