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精准扶贫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红利

【点赞五大发展理念】年轻人 靠奋斗找到“获得感”

发布时间:2016-03-15 06:2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 李晨赫

  3月9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范小建(中)回答记者提问。范小建建议处理好深度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关系、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应把群众参与作为脱贫攻坚考核的重要内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

  一个词在今年两会上“火了”——获得感。很多代表委员在讨论时,都会用这个词作为评价标准,提出意见、建议。

  “我们必须更重视每一个人的感受,而不是表面上的数字和成绩。”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说,这应该成为国家发展中的社会共识。

  代表委员的心声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上得到了明确的回应,这份纲要草案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3月16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将按下手中的表决器,表达对又一个五年的希望。纲要获得通过后,五大发展理念将成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确指向。“共享”,将成为中国“十三五”的出发点,更是“十三五”的最终落脚处。

  557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贵在“精准”

  3月9日上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说,我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5年年末的5575万,减少了7.1亿,“剩下的这5000多万人脱贫,是未来五年要啃下的硬骨头。”

  范小建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啃硬骨头”的办法在于用“精准”引领扶贫工作,“入户到人”。而精准扶贫的精髓就在于八个字:因贫施策,问题导向。

  在政协农业界别的第一场讨论中,委员就围绕精准扶贫谈得热火朝天。王海波曾经在河北省的一个村驻村一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村里找到适合发展的产业。很快,他发现当地适合栽培香菇。

  王海波帮着一个返乡的大学生开始了创业,依托农林科学院的技术优势和科学管理,加上扶贫的资金支持,很快,大学生就带动乡亲们做活了香菇产业。“一亩的纯收益有四五万元。”

  产业带活了村子,村民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进而村子成了当地发展致富的典型,一批批的人来参观、学习,当地决定在全县发展香菇产业,“一年一下子搞了3.2万亩,马上就产能过剩了。”王海波说,眼看着就卖不上价儿了。

  “产业发展要精准,不能简单看到利润算乘法。”王海波建议,产业扶贫中,必须科学规划出一个区域内的产业群,让其中的产业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经营上要做到特色化、品牌化开路,注重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营,不搞表面工程,真正让村民有“获得感”。

  除了产业发展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建民发现,目前很多农村没有年轻人是个大问题,青壮年外出打工让许多村庄成为了“空壳村”。

  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下的劳动力逐渐失去劳动能力,土地会变得比较便宜,因此必须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尽快找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方式。

  地处西南一隅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正在进行着这样的探索,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正在推动一场“三变”的改革,从农民权益入手,改变空壳村。

  “‘三变’就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李再勇介绍,六盘水市首先梳理了村集体资源,其中包括土地、林地、水利、生态、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把这些资源转化成资产入股到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再把财政资金、村集体资金、农民个体的资金整合起来,作为改革推动力助推经营,同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把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技术、房屋等用股权形态引导到企业中去发展。

  李再勇说,这样的改革探索,就是希望通过股权纽带把千家万户连接在经营产业上。两年来,六盘水市有57万农民变成股东,37万亩集体土地参股,3年后,年人均分红预计超过3000元。

  李再勇认为,精准到每一个人头上的脱贫办法,才能让贫困了多年的村民真正共享到国家发展的红利,小康路上,每一个农民都不能落下。

  民生温度是决胜小康的重要标尺

  在3月12日下午进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透露了一组数字:2015年我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到了42%,有1000多万人患有慢性病或者大病。

  在五大致贫的原因中,大病致贫占首位,一些家庭“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项俊波认为,这个问题是当前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也特别关注这一问题:新农合看病报销的比例并不算低,为什么农民往往还是容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他分析,老百姓看病的民生问题并不仅仅是几个医药费那么简单。病人和家属的交通费、住宿费都不是小数目,有时加起来甚至比手术费用还高。加上患病期间,劳动力很难继续获得收入,对病人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温建民认为,这样的问题不能简单提高报销兜底的额度求解,而是通过政府帮扶、社会救济,引导社会组织在《慈善法》框架下对这几千万人进行特别关照,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困境患者的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济南军区第150中心医院院长高春芳提出了各地医保应该统一报销项目的问题,他认为类似这样的细节问题,体现的是民生的温度。

  高春芳会遇到这样的年轻人:在外务工生病,异地治疗结束后报销犯了难,“有的为了报销往返家乡和务工地点七八次,大巴费用就几千元。”

  高春芳说,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顶层设计,来把“多保合一的”结算软件建立起来,有的药在这个省份能报销,另一个省份就不行。

  由于新农合和城镇医保分别属于卫生部门和社保系统,且目前尚未有省际信息平台能完美解决异地报销的问题,高春芳建议,尽快用信息化的手段解决这个障碍,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

  对于一个个细节的民生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从江县洛香镇大团村农民梁文同深有体会,平时在村里,乡亲们提到最多的就是喝水、用电、看病、上学、低保、养鸭等方面的小事。

  他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在讨论政策制定的方向时,张口就先从民生谈起。但现实生活中,他依然面对着村子只通一条的烂泥巴路、家里的猪圈被天灾毁了重建不了、政府答应给的养猪创业场地迟迟批不下来等琐碎的困难。

  他的愿望很简单:村子里的电压稳定一点,可以让电饭锅里的米饭煮熟;自来水设施好一点可以不用后半夜起床接水;县里的救护车便宜一点好安心进城看病……

  他直言,贫困地区村民的幸福,就来自政府能解决他们的需求,那样就会感觉有奔小康的希望。

  青年奋斗再进一步,“获得感”就能更深一分

  39岁的梁文同特别希望,年轻人能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一起搞种养殖产业,过去10年,他是村里唯一创业的年轻人。

  梁文同创业梦想的种子在他1997年担任村团支部书记时就种下了,那一年,团贵州省委举办了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班,梁文同在课堂上听全国各地农业专家讲了半个月的课,那之后他外出打工,进养猪场当了普通的技术员。

  “我就认定总有一天要回家创业。”2005年,不满30岁的梁文同回乡创业,“不求发财,要领着村里人发展一下试试。”梁文同带动了村民开始养鸭、养猪、养鱼,尽管规模不大,但许多村民有所增收。

  梁文同分析,奋斗和不奋斗的精神面貌就是不一样,“在自己手里创造出来的小康,不是比别人给你钱更好吗?”

  通过奋斗寻找到“获得感”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瑞强,这位辞掉国企工作的80后博士,一头扎进了土地里。

  2013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时,他带来了自己种的甜得能当水果吃的玉米。那时,他的合作社已吸纳农户107户,“水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

  今年,他带着微信上征集的100多条建议来到两会,这些建议包括扶贫、农业补贴、农村创业等方面。他建议,关注返乡青年难寻创业氛围的问题,建设一批新型农业创业园区,发挥园区聚拢资源、带动氛围、吸引资本等优势,带动青年返乡创业。

  梁文同感觉,青年创业的最大魅力,就在于用双手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有了这个“向上”的过程,自己的“获得感”就能更深一分,同时跟着创业致富的村民,也能感到更多的幸福,“好日子不是要来的,是大家一起努力得来的。”

【责任编辑:陈超国】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