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
2020
12/24
10:35

立德树人、以文育人

——无锡科院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来源:中青在线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精神,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我校积极贯彻这一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统筹校内外各方面力量和各种育人元素,把“三全育人”各项任务落细落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围绕学生成长诉求,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增强“三全育人”平台支撑,着力打造育人载体,推进育人课程化、体系化、信息化的建设,加强推动网络育人载体建设,提升育人质量。同时,不断深化完善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教学方案,提升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活动间的协同效应,努力增强“三全育人”方法支撑。学校把文化建设、文化育人作为十四五规划研讨的主要内容,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三位一体,构建文化育人保障体系,四课联动,发挥课堂主渠道文化育人功能,从“九个一”和“三进”去推进。“九个一”即“一师一坊一社团,一核一课一展馆,一企一库一书院”。“三个进”即让“特色地方文化”、“先进产业文化”、“优秀境外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传承吴地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之心,厚植人文情怀,涵养职业理想,提升国际眼光。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快乐与成长,教师的尊严与幸福。

    (一)、三位一体,构建文化育人保障体系

    1.学校领导重视,高屋建瓴指明方向 

    今年,6月5日,学校召开人文素质教育推进研讨会,明确学校成立“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旨在加强文化自信,凝练人文素质教育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培养技艺精湛、品格高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孙兴洋校长要求在理工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意义重大,要把厚植文化底蕴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培养德技并重的人才,要突出需求导向,确保课程质量。

    2.成立机构,整合资源,确保“文化育人”落到实处

    学校于6月成立了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和人文素质教育委员会,将文化育人落到实处。孙兴洋校长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委员会的作用,确立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梳理工作脉络,切实推进工作进程;大力推进平台建设,重点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全面促进无锡科院人文素质教育的繁荣发展,在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更精准地对接企业高素质人才需求。


    3.经费保障,切实推进各项“文化育人”工程

    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作文化育人专项经费。确保工作深入开展。

    (二)、四课联动,发挥课堂主渠道文化育人功能

    1.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心通过问卷星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将问卷发放到班级群,并在全校学生干部会议现场组织了现场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344份。

人文素质课程调查问卷采集数据

    根据学生的需求,书记、校长亲自商定了学校人文素质四门必修课程,分别为《演讲与口才》、《礼仪文化》、《文学鉴赏》、《艺术鉴赏》。并高度重视课程课程育人工作,先后开展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开展教师视频线上课程培训学习讨论活动。在人文素质课程试讲活动中,书记校长同进人文课堂,现场听取 9名教师就《礼仪文化》、《演讲与口才》2门课程教学试讲。江苏网、学习强国、紫牛网等媒体对这一特别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深度报道。进一步,完善优化教学体系,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让人文素质课程讲出理论深度与情感温度。创新“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推进“组合”式教学,让课程讲出“思政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

人文素质课程师资试讲活动

    2.开辟人文素质第二课堂,做好“五个一”工程

    (1)建成“一馆”,实现数字一体化

    在学校建设吴文化研习馆,根据传统手工业(非遗)技艺项目的不同级别,建设包含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具有吴地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非遗)博物馆。馆内采用多媒体介绍、3D虚拟漫游、VR体验、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非遗技艺和文化。

    (2)打造“新吴文化校园博览会”品牌活动,引进“非遗大师进校园”,传承特色地方文化

    引进一批“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大师、专家进校园,建设紫砂、剪纸、泥人、书画等校内外大师工作室,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师)承担课程教学和讲座,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体验教学与互动交流相结合。采取“师徒制”模式学习与体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性转变。

    2020年11月22日,学校隆重举办了“首届新吴文化校园博览会”。此次活动以“区校一体、文化共融”为主题,活动涵盖了特色地方文化大师技艺展区、传统文化体验展区、校园文化体验展区、鸿山文化展区四个展区, 22个文化展位。学校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高、队伍稳的非遗文化外聘高层次兼职教授队伍,聘任了8位非遗大师做为学校兼职教授(如图)

首届新吴文化校园博览会现场

首届新吴文化校园博览会现场展示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首届新吴文化校园博览会活动现场

孙兴洋校长与非遗文化兼职教授合影

非遗文化兼职教授现场发言

教育部领导观摩首届新吴文化校园博览会

丁兰华主任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3)搭建“一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

    网络教育是近年来衍生出的一种全新的交互体验学习方式,部门将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学习手段,依托校内外各方资源,融合多元化人文元素,力争在3年内打造1-2个网络“O2O复合教学模式”学习平台,加强交互式的教育体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和学习效果,加强我校老师、学生人文素质全方面提升。

    (4)用好“一批基地”,进行浸润式教学

    发挥政、校、企协同育人功能,跟吴文化研究会、新吴区文化馆、吴文化博物馆等对接,共建文化研学基地,进行体验式学习,建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素质研学基地。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丁兰华主任先后走访接洽了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在基地挂牌、活动开展、学术交流、读本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洽谈,着力推动特色地方文化进校园,深度挖掘和传播历史悠久的吴文化,提高师生的人文修养,厚植文化底蕴,促进特色地方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

    (5)用好“一批社团”, 首届新吴文化校园博览会活动  

    依托学生社团载体,定期开展文化节系列活动,通过文化论坛、非遗技艺展示与体验、学生文创作品展销等形式,让学生走进非遗、了解非遗,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深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技艺,打造品牌。推动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学生社团节目展示

    (三).建立网络育人课堂,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实施“媒体融合工程”,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设,推进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聚拢网络平台,形成传播矩阵。积极推动“科院人文”微信公众号教育平台建设,结合学校总体育人理念,定期推出一批“有文化”、“有温度”、“有内涵”的原创性文章,利用公众号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人文活动,如读书打卡活动,实现“课堂内”、“课堂外”全覆盖育人目标。推出“科院人文课堂”系列及各类“传统节日文化”系列主题微刊共28篇,总阅读量达8000人次。

    (四).构建科研文化育人活动课堂,提升文化育人理论基础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在加强学生科研水平同时,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科研活动中,承办了由无锡市哲学社科科学界联合会和无锡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无锡市大学生社科普及创新创意作品大赛,最终在漫画及海报类、文创产品类、微电影类、摄影类和其他类四个组别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以及优秀作品奖8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市第一;此外,我校还荣获此次大赛的优秀组织奖。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丁兰华老师指导学生团队荣获一等奖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申报的《中华文明礼仪教育融入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途径研究》,通过专家评审,喜获立项。

课题立项证明

    三、取得成效和经验

    (一)、工作成效

    1.培养了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在繁重的疫情防控工作面前,学校涌现出了许多“最美志愿者”,学校人文教育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的“四有”新人。

    2.培养了工匠精神,学子成为嫦娥五号背后的守护者

    11月24日,嫦娥五号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在附近的铜鼓岭测控点,来自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数控1402班李龙飞担负火箭跟踪、测量工作。他和战友每天反复练习,确保任务万无一失,却从未亲眼看过火箭发射。他遗憾但自豪:“肯定要有人在后面付出!”

    (二)基本经验

    1.人文素质教育要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文化育人要有专门的教学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和专项经费等,组建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人文素质教育实训室及专兼职师资队伍,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结合本校特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调研和实践,不断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完善,以研促教,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和质量。


    2.人文素质教育要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将传统文化、非遗文化、高雅艺术、吴文化等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总体规划,开设系列具有清晰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课程,合理安排学时学分,明确教学目标,按专业特点指导学生修习、逐步完善选课制度。断完善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通识教育普通选修课三大类别课程构建,建立科学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知识传授、环境熏染、实践体验等方式,结合相关课程适时开展主题活动、征文大赛、经典诵读、辩论赛、社会调研等活动,不断传递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使之内化于学生的思想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内涵、修养、道德、品质。

    3.人文素质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人文素质教育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抽象的文化育人理念物化为有形的具体的校园物质载体,比如,构建人文特色文化景观。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文化墙,打造以“厚植文化底蕴 精湛一技之长”为主题的文化墙等,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通过文化论坛、非遗技艺展示与体验、学生文创作品展销等形式,让学生走进非遗、了解非遗,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深植。

【责任编辑:唐红】

一首唱给上海的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5 11:16:04

【中国吸引力】守护“神州北极”的火焰蓝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4 20:38:31

【中国吸引力】大兴安岭的“扑火尖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09 18:24:04

匠心雕琢 家乡古建“跃”纸面

新华网2020-11-20 11:42:04

非遗文化丨炒米制作技艺

新华网2020-11-19 16:06:48

“灯光下的精灵”——鲁南皮影戏

新华网2020-11-19 13:27:29

【中国吸引力】十八洞村看脱贫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20-11-02 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