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正文

上海新一代青年正在被世界看见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07月14日

    2000年出生的陈晓芸2018年进入上海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读书,开学后不久,恰逢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开幕,对进博会充满期待和好奇的她,当时就报名想当志愿者。由于竞争激烈,直到2020年第三届进博会举行,她才在再次报名后入选,实现了成为“小叶子”的夙愿。

    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是世界观察中国、分享发展机遇的重要窗口。

    上海一直备受世界瞩目。2019年8月,上海临港新片区揭牌,几年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产业集群蓬勃发展;2022年6月,科创板在上海迎来开板三周年,共有420多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沪苏浙皖已经推进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为持续扩大进博会溢出效应,上海打造了“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营造“永不落幕的进博会”。

    当各国友商纷至沓来,进博会志愿者“小叶子”被世界看见。大学生“小叶子”在目睹全球化发展大势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的精神。

    在第三届进博会上,陈晓芸是接待国内外交易团的语言类志愿者。她学习了不少会展常用英语,配合秘书处完成了接待任务,还了解了奉贤区区情,准备了大量英文版资料。

    “我是奉贤区南桥镇人,小时候在街上见到外国人还是件稀奇事。现在奉贤正打造‘东方美谷’,高楼大厦多了,出门晨跑也常能见到外国人。”逛展时,陈晓芸被展会的热闹、大气所震撼。“在疫情期间,我们能继续举办进博会,给很多同样受到疫情影响的外国友商参展的机会,体现了大国担当。我还注意到‘神舟’‘蛟龙’等充满意境的词语及其英文翻译,能向外国人介绍这些词语,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这种经历让我非常难忘。”陈晓芸说。

    喜爱英语的陈晓芸从小就立志成为英语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她总是积极争取看见世界的机会。大一时,她曾去马来西亚做国际志愿者,大二又参加了美国的留学生交换项目,但参与进博会的经历与这些都十分不同。

    “在国外,我和当地年轻人讨论的都是他们国家的事情,很少有人对中国社会好奇,最多是寒暄几句。但在进博会上,大家都来问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和习惯,他们必须深入了解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将产品包装升级。”陈晓芸说。

    参加进博会的经历对陈晓芸的职业理念有很大影响,用她自己的话说,“主要是格局大了”。现在的她是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在听课、讲课的过程中,她明显感觉到英语课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现在的英语课不像我小时候只局限于教材,而是更强调语言的工具性,会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陈晓芸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爱心晚托班”项目,为徐汇求知小学的孩子提供课后服务。在设计课程时,他们会让学生每周读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让学生理解后用自己的话讲述。“就像我们上师大外国语学院有句话:学地地道道外国语,做堂堂正正中国人。”陈晓芸说。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符玉秋是一名95后姑娘,她曾参加过第三届、第四届进博会,为外商提供指引介绍、翻译服务,以及新闻中心咨询与采访组的后勤保障服务。

    符玉秋的成长经历有些“国际化”。在海南长大的她从小就在家乡见到过很多来自俄罗斯和中亚的游客。选择俄语专业,正是因为能对未来的工作有帮助。在大学学习俄语专业后,她萌生了用外语优势助力中俄人文交流的想法。在参加进博会之前,她就曾制作俄语短视频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向俄罗斯受众推广海南旅游。

    “第一次参加进博会,真是激动和兴奋。”符玉秋说,“为了更好地回答参展商的问题,我们了解了当时热度比较大的展品,比如88克拉的黑钻、潜水艇、游轮、名画等。见识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和产品后,有种世界真的很大、机会真的很多的感觉,思想和眼界都放开了。我以后就想找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工作,在学习中特别注意培养这方面能力。”

    在进博会上,她感受到了外国参展商的诚意和热情。去年,在新闻中心“云采访”活动中,有许多展商的负责人积极报名参加。“一家跨国公司的CEO带来了自家最好的产品,非常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这说明进博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必须抓住的机会”。

    这几年,符玉秋也看到了一些不同,“以前当我遇到俄罗斯、中亚的游客,我会用俄语和他们交流,看看他们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在上海,很多外国友人中文说得可好了,我都不一定用得上外语,他们反而想用中文交流”。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是全球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之一。上海市商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848家,外资研发中心有512家。符玉秋注意到,俄语专业的学生也能在上海找到许多就业机会。

    “上海非常吸引人才。”符玉秋说,“比如上海去年出台了政策,部分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有条件直接落户上海,今年的新政策则是上海所有高校的应届硕士生都有机会直接落户。上海的工作机会多,而且很多志愿活动都会招募青年,这些活动能激发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这个城市的感情。”

    进博会给符玉秋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说:“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还会继续参加外语类的志愿服务,为中俄交流乃至‘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贵州站启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14 10:24:24

这场历时3年的小提琴比赛,将于今年8月线上完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13 15:32:28

“珠峰队长”:拍电影拍到世界之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13 09:50:20

国博“上新”:探索文物中的古罗马文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11 17:30:21

西朱村曹魏墓:“女儿奴”魏明帝的至暗时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11 19:53:28

“百年追寻”主题音乐团课走进孝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11 11:28:18

这个暑期 打卡“宝可梦”主题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10 21:14:13

《幸福到万家》为何让人揪心? | 周末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10 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