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洋IP需注入中国魂
【影视锐评】
前阵子热映的电影里有两部改编自国外知名IP——喜剧犯罪电影《人潮汹涌》翻拍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玄幻片《晴雅集》则改编自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同名小说。这两部电影要么票房一般,要么口碑平平,相较于原IP的口碑、影响力以及它们强大的制作演员班底,皆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由国外漫画、小说、电视剧、电影等IP改编的影视作品。如《温暖的抱抱》《大赢家》,还有此前的《深夜食堂》《解忧杂货店》《来电狂响》《麻烦家族》《误杀》等,皆改编自海外的高分作品。有原作精彩故事的珠玉在前,这些作品往往未上映就已激起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却大多落得口碑票房(收视)双失利。黄磊导演的《麻烦家族》请来众多实力派演职人员助阵,却只收获了3000万元票房和豆瓣4.5分的低分;韩杰执导的《解忧杂货店》云集了一众当红人气演员,上映后却差评连连,甚至被影评人痛批是“得罪观众”;吴宇森的《追捕》也高开低走,遭遇口碑滑铁卢,惨淡收场;无论是剧版还是影版,中国的《深夜食堂》都受到了观众的猛烈吐槽……翻拍洋IP缘何频频翻车,成功案例凤毛麟角,应引发业界的关注。
这股IP改编热潮与近年来影视行业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随着影视行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大量热钱涌入。相较于开发周期长、结果难以预测的原创作品,资本更倾向于选择高效率、低风险的项目,而引进自带粉丝、话题、流量和故事基础的海外IP不失为一种选择。不过,海外IP往往诞生在与中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即便是来自近邻的日韩,依然拥有其独特、自洽的文化逻辑。如果不能在改编过程中很好地弥合文化差异,最终成品就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深夜食堂》IP根植于日本的居酒屋文化,原作在居酒屋这一狭小的空间中,通过老板和顾客之间的交流,展开一个个或伤感,或温情的平凡故事。这种日式的内敛克制与中国观众熟悉的路边摊、大排档所释放出来的浓烈情绪格格不入。中国版电视剧的主创虽然在食材、人物上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改编,却依然未能使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落地生根。像把日式家常菜茶泡饭、木鱼花猫饭变成了方便面和鱼松饭,但依然给观众一种悬浮的观感。凡此种种,就像竹子上嫁接樱花枝,有一种违和感。还有电影《人潮汹涌》,冷面杀手与群众演员互换身份的故事虽然喜剧效果满满,却因剧情设定过于离奇,脱离中国社会实际,而难以引发中国观众的深层情感共鸣。说到底,这类翻车的海外IP改编作品从根本上未站在中国观众的立场去思考,难免与中国观众内心有隔。
若不想拍成“四不像”,海外IP翻拍首先要从筛选IP做起。如果被改编的IP与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离得太远,反而大大增加创作的难度。此外,翻拍不能对海外IP进行机械地复制移植,而需要勇于进行“破坏式”的创新,即在既有框架下进行大胆地二次创作,使其在新语境下焕发全新的生命力。这就像翻译,虽然给出了蓝本,但仍然需要从零开始对意义进行重建。此处可借用严复先生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就是“信、达、雅”。其中,“信”是改编的立足点,作品需要忠实于原作IP的故事框架和世界观设定,同时在对原作的解构中,捕捉其核心气质与内在精髓,并以此锚定二次创作的方向,搭建起故事的基本骨架。“达”是改编的主轴,在原作基础上去粗取精,并依据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展开本土化的再创作。这不是文本层面的简单修补,而是从底层逻辑对故事进行重塑,通过接合剧情与本土文化的断裂点,编织有机完整的故事脉络。“雅”是改编的升华,使用艺术手段填充和丰满作品的表现力,从台词、服化道、配乐等细节着手,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与审美层次,形成不同于原作的独有风格。翻拍也是需要创新的过程,虽然用的是原有IP的“老瓶”,却要加入经本土化改编酿出的“新酒”。在“信、达、雅”的原则下,为洋IP注入“中国魂”,演绎富有中国味道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下中国观众的心灵诉求相契合,传达符合中国时代精神的主题,才能使作品在中国市场上释放新的活力。
(作者:王晓培,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2021年04月07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