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文化 建设城市文明
作者:田彤、朱江(分别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南通市档案馆研究馆员)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时,高度赞扬张謇实干兴邦、造福乡梓的精神,指出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经过历史沉淀,“张謇”已成为南通城市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南通深入挖掘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作育新时代的新风尚、新文明,为城市培根铸魂。
南通高铁站。资料图片
以张謇的精神遗产打造奋发有为的城市精神
家风是世风的映像,更是世风之先导。作为历史变局中的人物,张謇一生经历了由农家子弟到士子、名士、乡(官)绅再到实业家的转变,其道德自律、意志坚定、重义轻利、沉稳持重、求真务实的品性终身未改。他的这些品格,既来自命运的磨砺、学养的涵泳,也源于家庭的培养。对张謇来说,家风既是做人的标准,更是立家之本。为勉励子孙“进德而继业”,他辑录刘向、诸葛亮、王修、颜之推、枊玭、胡安国、朱熹7人训子警语为“家诫”,特购石屏铭刻。这块石屏原在南通城南滨江军山东奥山庄倚锦楼,今天兀自立在“南通博物苑”内濠南别业三楼大厅之中,成为南通人仿学优秀家风的鲜活范本。“家诫”中静修、言行合一、读书养德、忠信不欺、戒骄奢、慎交友等内容,既是张謇倡导的家风,也是培养家风的手段。其子张孝若则将“家诫”主旨总结为“安贫乐道,独立自重”。
张謇不仅重视家风,而且在南通倡导淳朴、进取向上的民风。在垦区,张謇亲自督课田功,以集体劳动方式改造通州之民保守而“泛振作”、海门之民知进取而“乏急公”之乡风,希望通州人、海门人能取长补短,展现无私忘我、奋发有为的新风貎。张謇还将兴建的更俗剧场作为培养文明观众的训练场。在推行“村落主义”的地方自治中,倡导自重、有信、能吃苦、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
家风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民族精神的纽带。借鉴南通地方性资源,通过家风建设,传播张謇企业家精神,是南通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更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实践。南通人以张謇为人生榜样,秉承“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不仅将南通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之乡、纺织服装之乡、精细化工之乡、船舶修造之乡、建筑之乡,而且打造成为教育之乡、文化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海安市孙庄街道文明实践志愿者在韩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开展“共享指端幸福”志愿服务活动。资料图片
将博物苑作为活化南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
南通博物苑是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博物馆,追求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是南通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物。在张謇看来,社会的全面变革必须始于破除乡民积弊。破除乡民积弊的有效办法,就是为乡民营造一个文明的情景空间,吸引乡民接受文明洗礼,自发祛固弊、尚新知。南通博物苑无疑就是张謇“新新世界”的雏形。在张謇努力下,昔日南城外、濠河之南近40亩的荒芜千塜之地,一变而为草木葱茏、屋宇巍然的博物苑,其本身即彰显出事在人为、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
南通博物苑小而全、馆在苑中的独特博物馆模式,可谓创新精神的典范。博物苑实是以博物馆为中心,并兼有植物园、动物园功能的城市公园。博物苑以博物馆之南馆、中馆、北馆为中轴,辅以核心景观“国秀坛”,花木池沼之间建有亭阁台榭、兽栅鸟室,风物怡情。
博物苑还集中体现出张謇爱乡、爱国的情怀。苑中藏品以乡土文化为主体、兼及体现中国历史文化。南馆建成之初,张謇广征中外动植矿物、乡里金石、先辈文笔。1908年,又在《国粹学报》发布启示,按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征集先辈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按张謇所言,“凡动植矿物皆天然之属”“凡金石车服礼器皆历史之属”“凡书画雕绣漆塑陶瓷皆美术之属”。发掘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之宏愿,内化于张謇创办博物苑之始终。张謇谙于布展规则,要求天然部展品按所产、所得之地加以区分,而历史、美术二部则以时代为序,“觇古今之变迁,验文明之进退”,从而使观者在观赏精雅奇巧的藏品时,激发弘扬中国文化之心绪。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博物馆的使命就是要振奋中华民族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时移物换,造化创世。如今,作为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情景交互空间,南通博物苑为南通注入魂魄,成为民众追问共同历史记忆、寻求文化归属与乡土归属的公共场域,更是培养和激发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家园。
精神文明建设的南通样本
张謇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既适逢其时,又引导潮流。他弘扬《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精髓,在创办大生资本集团的过程中,创造出工农商业互补、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城市布局合理的中国城市近代化、乡村市镇化的南通模式。
在创建城镇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张謇提倡“父教育,母实业”,倾己资财建立以博物苑为代表、包括学校和更俗剧场在内的文教系统,力求改造南通地方风俗,形塑全新的民众素质和城市品格,在实践中创制出具有精神文明软实力特性的“南通样本”。开办博物苑,初则作为通州师范学校教育设施的补充与延伸,继则向校外民众免费开放,由此构建出一个以博物苑为中心的学校社区、文化街区,这一做法,开近代中国学校自建学校街区之先河。
博物苑营造出自然环境、人、历史藏品三位一体的交际空间,一个有别于旧通州城区的特殊的文化街区巍然而兴。此文化社区第一个特点是学习街区,以博物苑作为传播知识、启发民众叩问自然及人文之思考的大课堂。张謇将博物苑视为“学校之后盾”,以之作为学校教育设施的补充与延伸,希望学生能“睹器而识其名,考文而知其物”。该街区第二个特点是文明社区,通过管理规则约束参观者,提升其文明素质。博物苑初开时,探访者或随意攀折花木,或摇动叠石,或坐剥亭柱,或践踩花草,或蹋墙攀窗,或擅自闹入,或不服管理。为培养市民公德意识,张謇特责成博物苑主任孙钺制定《观览简章》,除实行登记发证制度,还明文规定处罚条目。
南通市政府在充分发挥南通博物苑社会教化功能的基础上,立足张謇诞生地常乐镇及张謇事业地唐闸镇,精心营造文化街区。唐闸位于原通州城西北15里,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工业区,作为近代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祥地,是表达南通城市性格的“名片”。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大兴(复新)面粉厂、大达公碾米公司、资生铁冶厂、大隆皂厂、大生织物公司、大昌纸厂均坐落于此。保留下来的厂房旧址、职员宿舍自然形成南通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2019年7月,“张謇家风家教展示馆”落成。2011年11月,“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幕,南通市将单一工业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集博览、旅游、休闲诸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街区。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5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