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声音 >正文

谁给了官员“拍脑袋”造绿的权力

作者:李思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3月31日

    连续多年“拍脑门”造绿,200多家企业齐上阵,合同总金额逾30亿元,约相当于当地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5%。尽管距全城造绿活动已过去数年,但至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仍无法摆脱“透支”造绿带来的债务苦果。(《经济参考报》3月29日)

    城市绿化是一项重要的市政工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不经过科学分析、周密计划,领导一比划,“这一片就都得种树”,如此“手指种树”岂非儿戏?明知“院子里跑不出千里马,盆子里长不成万年松”,一些干部却还要把许多三四米高的云杉栽种在一米见方的木桶里。在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栽种规划的前提下,就栽下100多万株云杉,欠下数十亿元巨债,令人费解。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绿化理所应当。但真正的重视不是“搬大树进城”的急功近利,而是因地制宜,以本土树木为主的科学绿化;不是“手指造林”的胡乱指挥,而是遵从规律的造绿成绿;不是肆意妄为地举债透支,而是量体裁衣地稳步推进。“透支”带不来绿化成果,只会造成债务苦果。众多企业迟迟拿不到栽树款,最终透支的还是政府公信力。

    也不光是赛罕区,近些年来举债千亿元建古城者有之,斥资数亿元建城市地标建筑者有之,不遗余力搞形象工程、献礼工程者有之,一些人习惯于一拍脑袋、大手一挥就上马这工程、那工程,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减税降负大背景下,很多地方财政资金并不宽裕,于是大幅举债或随意“透支”又成了一些人的常用手段——如此不珍视公帑、不爱惜民力者,有什么资格替百姓决策?

    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坚决过紧日子,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能花。即便是该花的钱,花多少、怎么花也必须依法依规,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现实生活中,个人“透支”,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提前消费需求。一些官员在公共支出上,不自量力、大幅举债、疯狂透支,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政绩考量和利益算计,到底有谁在其中“受益”,正该顺藤摸瓜、一查到底。

    惩戒一地肆意妄为者易,系统性解决“拍脑袋”决策难。归根到底还是要健全制度。一是,健全事前评议制度,对重大财政支出,严格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充分征求专家和群众意见,谋定而后动。二是,严格落实资金管控,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容乱花;三是,对胡乱决策造成重大危害或损失的,责任到人、严肃追究。“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领导干部使用公帑时,切记少点财大气粗,多点谦抑审慎。

李思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