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静:让“中国标准”衡量世界计算智能
“接到外卖订单后,骑手怎样找到最佳路线最快送达目的地?这就需要用到计算智能,智能调度会给出几种靠谱的解决方案。”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梁静一语道破“天机”,“智能调度就是一个标准的优化问题,可以用进化算法来解决。”
年仅40岁的梁静,归国12年来,因为长期从事群体智能优化方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也是小有名气:在进化计算国际会议上组织过多次优化算法竞赛,梁静所提出的标准测试函数集被67个国家和地区的45个学科领域的学者认可和使用,在进化计算领域贡献突出。
200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本科毕业时,梁静放弃了保研名额,凭借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直博的名额和全额奖学金。经过近6年的求学深造、潜心钻研,梁静获得IEEE计算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该奖项全球每年只颁发给1位在计算智能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研究者。
由于是从本科直接申请读博,梁静最初对科研并不很了解,选择群体智能优化算法这个方向,是“觉得看上去比较有趣”。观察生物,模拟蜂群、鸟群等生物原理,进行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梁静对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的最初认识。
在正式接触后,梁静发现它和想象中还是有一定距离,但最初对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的兴趣让她坚持走到了现在。
梁静提出多种邻域信息交互搜索策略和群体智能多模态优化算法、建立公共基准测试优化问题集及评价标准,获得领域内的广泛认可和使用。
2009年,博士毕业的梁静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选择回国,“我的家在这儿!我的根在这儿!”
国内科研条件好,有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但没有团队,没有人在和她做相同方向的研究。这对梁静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孤军奋战”到如今组建了一支包括学生在内的20多人的团队,梁静不仅做到了,并且一直在坚持推动群体智能优化领域的发展。她一直努力让“中国标准”衡量世界计算智能,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梁静的科研成果是开放的,供人无偿下载使用。“进化算法是基础性工具,能为别人提供路径,它的价值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在梁静看来,科学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科研成果应该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享所用。
科研路上从来都与艰辛相伴:做实验有结果不理想的时候,投稿也有不被期刊认可的时候,熬了半宿写的论文也有被出bug的软件“吞噬”的时候,申请项目基金也有落选的时候。但梁静从来都是一副乐天派:“这些都是科研道路上很常见的”“顺利的时候很少”。遇见困难,梁静从来都是去修补这些科研道路上的一个个bug,去克服困难而不是沉浸于失败。
除了科研工作者,梁静还有一个身份:郑州大学教师。
深知人才培养重要性的梁静,经常会带着学生去参加领域内的各种会议,每周开组会讨论问题,为每个学生制订未来的培养方案,甚至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一些会议,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每年都有很多人报考梁静的研究生。
“她是良师,更是益友。”梁静的学生杨昊天说。在研究生求学阶段,正是在梁静的带领下,杨昊天不仅去全国各地开会开拓视野,更认识了各个领域的“大牛”,结识了自己涉猎领域的专家,极大地打开了他的研究思路。
在开小组会讨论问题时,梁静总是能第一时间为学生指出问题在哪儿,应该怎么解决。生活中,梁静更是给予学生极大的关心、耐心和包容。曾经是梁静的学生、现在是梁静同事的岳彩通记得第一次随梁静出国开会,在装行李箱时不小心压到了梁静的手,本以为会挨老师一顿骂,结果梁静也只是忍痛吹一吹,还安慰了他。
乐观,是岳彩通评价梁静时给出的第一个关键词。由于梁静有多重身份,日程排得非常紧,岳彩通说:“但你几乎看不到她发愁,她总是很有条理地处理事情,并且完成得也非常好。”在学术研究方面,岳彩通更是对梁静敬佩不已,“你会觉得她发展很顺利,但我们都知道她背后有多努力,没有过硬的学术实力,也不会这么顺利。”
日常生活中的梁静,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做科研,梁静开始健身。她还在学院里置办了健身房,并鼓励教师们多锻炼身体。
在归国的12年里,梁静一直坚持“脚踏实地地去做事,相信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
在梁静带领的团队中,有成员在领域内小有名气,也有骨干留校做了副教授。梁静还推荐硕士生去国外读博,她相信,几年后这些学生也将和12年前的自己一样,作出相同的选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姚敏霞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