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浙大追风少年!他是竺可桢奖学金和十佳大学生双料得主

来源:浙江大学2021年02月23日

从陷入科研低谷到

斩获浙江大学“启真杯”十大学术新成果

从报名运动会被刷到

拿下浙大校运会6金1银

从第一次、第二次参加竞赛铩羽而归到

荣获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

全国一等奖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行动力与坚持是

打败挫折与焦虑的不二法门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6级直博生

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与十佳大学生

双料得主焦中栋的故事

焦中栋

科研路上的奔跑者

找准方向,步履不停

刚入学时,面对实验室的两个方向——流体和软体,焦中栋选择了看起来更加新奇前沿和富有挑战性的软体机器人方向,这意味着他碰到的是一个几近陌生的新兴领域。

焦中栋在做实验

软体机器人是一种新型柔性机器人,本体利用柔性材料制作,能够适应各种非结构化环境。初入科研门槛的焦中栋,一切从零开始,最初的日子并不好过。

博一结束后,焦中栋在科研上仍旧停滞不前,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深入钻研的具体研究方向,实验反复碰壁,压力随之而来。但是心中拧着一股劲的他,从未想过放弃。在最焦虑的时期里,他仍然每天坚持很早到实验室,不知疲倦地找灵感,做实验。焦中栋告诉自己,再坚持一年时间,试一试,拼一把,行动是取得突破和缓解焦虑的绝佳途径。

“正如很多师兄师姐跟我们说的一样,找灵感与方向的时候一定要大量看文献,如果看了100篇找不到,那就200篇,300篇,看的越多,产生科研灵感也就越容易了。”三个月又三个月,焦中栋不断查看大量文献,抓住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思考文献中不足的地方,定期归纳整理,分析发展趋势。

在当时,软体机器人的运动形式主要以弯曲和伸缩为主,类似于生物关节的旋转运动,鲜有人研究,焦中栋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空缺。但仅有目标还远远不够,如何实现旋转,对他来说仍是一片空白,毫无头绪。2018年1月,无意中,他从完全不相干的折纸中获取了灵感。

那时恰逢春节,当其他人还沉浸在过年的热闹气氛里时,焦中栋就拖着行李箱独自回到了校园,开始了科研路上的奔跑: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12点多回寝室,如此日日重复,从不间断。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迭代,焦中栋不仅实现了软体机器人的柔性关节,还进一步提升了软体机器人的性能。他的第一篇论文,也终于在博三上学期得到接收。

从折纸到软体机器人

经过前期大量的基础工作,焦中栋在走出科研低谷后,科研的步伐愈加稳健:以第一作者发表 SCI 文章 2 篇(封面文章,平均影响因子10.9),授权发明专利 13 项,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千普华液奖学金、浙江大学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优秀团干部等荣誉,入选浙江大学学术新星培养计划,2019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哈佛大学联合培养……

这一项项瞩目的成绩,就是他在科研道路上永不放弃、时刻钻研的印记。

“只要勇于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尝试并付出汗水,终将通往收获的终点”,焦中栋始终相信,找对方向是最重要的,比起一帆风顺,战胜挫折也是人生宝贵的经验。他也希望学弟妹们在走上科研道路时,不畏艰难,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田径场上的奔跑者

从弱到强,拼尽全力

对焦中栋而言,除了科研,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跑步,这是他一直喜爱并坚持的习惯。自2016年进入浙江大学以来,焦中栋连续三年参加校运动会,获得6枚金牌,1枚银牌,并且在中国大学生校园路跑接力赛获得华东赛区第四名。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焦中栋在大一报名参加运动会时,就曾被“秒刷”。如今,在浙大成为跑道上的“风之子”,亦是得益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尝试与付出。

意识到自己的“弱”,并没有让焦中栋气馁,而是更加奋力向“强”。渐渐地,他跑进了学校冬季长跑的前三名,校园路跑华南赛区冠军、中南马拉松第一名、定向越野第二名、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全国总决赛第四名……

来到浙大以后,焦中栋也没有停止奔跑。第一年,焦中栋带伤参加校运会,在1500米和4×400米项目中分获金牌,而800米项目则遗憾抱银。第二年,他再次参加校运会,报了和去年同样的三个项目。为了弥补上一届的遗憾,他提前三个多月就开始准备,并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下午四点,玉泉操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个相同的身影,一圈又一圈地进行高强度跑步训练;训练结束后又返回实验室,一直工作到十二点。有时焦中栋也会在午夜十二点后去操场,那时候,操场空旷无人,夜风习习,皎月高悬,整个训练场仿佛只属于他一个人。

运动会上的焦中栋

焦中栋的训练记录

对焦中栋来说,跑步是一种理想的解压方式。当实验遇到瓶颈时,去操场上疯狂地跑上几圈,总能让他释放压力,迅速放松下来,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科研学习中。

竞赛路上的奔跑者

以赛促学,笑看输赢

2017年12月,焦中栋尚处于科研迷茫期,他看到了第三届软体机器人竞赛的通知。带着“长长见识碰碰运气”的想法,焦中栋报名参加了比赛。为了能拿到一个好成绩,当时所学尚浅的焦中栋逼着自己开始了疯狂学习,补充薄弱版块的知识。进入赛场前,他已连续4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尽管最后遗憾落败,没能取得理想结果,但这一次竞赛,让焦中栋在专业知识积累上有了显著的提升,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第二年,焦中栋再次参加了软体机器人比赛。虽然又一次铩羽而归,但是却未熄灭他向上的心。随后,焦中栋开始携自己的研究成果参加更多专业竞赛,陆续斩获了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校赛一等奖和国赛一等奖,并入选“启真杯”十大学术新成果。

比赛时的焦中栋

尽管竞赛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输赢常有,但焦中栋认为,在每一次比赛中锻炼自己、收获知识,实现自我的提升,是参加比赛的最大意义。这种提升不仅在于专业能力,更在于提升比赛技巧与团队领导能力。

焦中栋坦言,自己曾经非常不擅长做PPT和汇报展示。刚入学时,每逢开组会做报告,他就头疼不已,害怕发言。但一味地退缩并不是办法,为了走出舒适区,补齐短板,焦中栋选择“逼迫”自己一次又一次参加比赛,实现了展示能力的迅速提升。“展示最重要的就是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其次是要用关键词代替长篇大论,用具体数据支撑内容,同时图文并茂,提升展示的吸引力。”久经磨砺,焦中栋总结出了不少展示经验,更加从容地奔赴每一个讲台和赛道。

浙大参赛学生合影

奔跑,是一种永远向前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昂扬坚定的内核精神。在科研、体育和竞赛道路上,焦中栋从未停止奔跑。未来,他也将继续奔跑向前,探索人生道路上更多可能。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