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研究 >正文

叶小文:从巴洛克音乐到交响乐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2月08日

叶小文

  为了准备参加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即将举行的一次线下活动——西方音乐鉴赏会:《从巴洛克到浪漫派——西方古典音乐风格概览》,这几天急用先学,紧急练琴。在青年大提琴家杨娣老师的带领,以及著名的“琥珀四重奏”、青年钢琴家王天阳的协奏下,一起练习著名的维瓦尔第的G小调双大提琴协奏曲。虽我已达“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但要以业余之训练,演奏规矩极为严谨、对位极为精准的巴洛克音乐,还真是挑战。没有童子功般的基本功,很难达到那样纯美的音乐境界。

  二十世纪,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洛克音乐。当在复兴巴赫的运动中发现维瓦尔第对他耐人寻味的影响时,音乐界开始关注这位大师,他的音乐魅力也越来越多的被揭示出来。

  维瓦尔第的最大成就在于他把对形式的精通运用于协奏曲的发展,并把大协奏曲定型为三乐章形式:快一慢一快。在维瓦尔第的创作中,大提琴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这种乐器的独奏地位由此得以确立,不论在当时还是今天看来,维瓦尔第的这一贡献都是无人可比的。或许它是维瓦尔第谱写的最深沉的音乐。

  维瓦尔第留下的宝贵音乐遗产已日益受到音乐界的注意,维瓦尔第音乐中那意想不到的重音、直率而热烈的风格以及突如其来的主题,也逐渐为音乐会听众所熟悉。

  由于意大利从文艺复兴以来积淀了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因此维瓦尔第的作品里并没有太多的神迹,而是经常洋溢着清纯的气息,就像亚平宁半岛的阳光一样,给人以温暖和快乐。远在德国的巴赫对他也钦佩有加。

  维瓦尔第一生的作品如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音乐宝库,启发了当时无数的作曲家,从巴赫,亨德尔,到意大利、法国、德国的其他各个角落,并且开启了法国重优雅、华丽,德国重悲情、伤感的两个性格。极端的华丽,巴洛克风格的思路,为后期音乐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

   致敬,维瓦尔第,您是天主教的神父,可我也当过多年的宗教局长。演奏您的作品,我能感受到您的心跳。

  从维瓦尔第以及后来的巴赫的巴洛克音乐,想到人类的文化精品——西方古典音乐,尤其是交响乐。

  但交响乐就只能属于西方吗?《礼记 · 乐记》曰: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这可以说就是我们的先人对交响乐的描述和想象,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交响乐的认同和赞赏。

  正如戚建国将军考证,从众多中国古代绘画看来,至少这种演奏形式一千多年前就在中国存在了。比如一张唐代的敦煌壁画:吹、拉、弹、打击乐器,一应俱全。这会是中国古代的交响乐吗?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宏大的非宫廷音乐莫属了,而唐朝的燕乐大曲则是古代宫廷歌舞艺术的最高成就。唐朝是人类文化臻于顶峰的时期,包容并蓄,万国来朝,其文化艺术亦是大气而不失精巧。唐朝承隋朝的“七部乐”到九、十部乐的出现,以致后来专职宫廷演奏的“坐部伎”、“立部伎”,选子弟一百八十人,以奏“霓裳一曲千峰上”--一百八十的演奏规模、不同乐器的编制,甚至超过今天的交响乐团了。

  交响乐不光属于西方,也属于中国,且早就属于中国。正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应该有交响乐来为她“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通宵达旦,都在练琴。此情此景,有点像宋代秦观的《满庭芳 · 红蓼花繁》所言了,“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

  其实,我们曾经欣赏古琴,漫谈群举办过“‘让古琴醒来’:委员读书漫谈群线下交流暨文化艺术界界别活动”。高山流水觅知音,古琴一醒遇高人。古琴新声,穿越千年,来到了全国政协的大雅之堂。虽古拙朴素却又精美绝伦,虽饱经风霜却又历久弥新,因为找到了知音,枯木逢春若龙吟,穿山越海达汪洋。我们今天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但有着五千年甚至可能一万年不曾中断的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本来就不是“土豪”,而时“贵族”。记得冯骥才先生说过,历史上我们也曾富过。中国是文明古国,书香门第再富也不能浮躁。沉静、从容、大气、平和,有其境界,是文化大国的气质。不应该有了钱就狂了、疯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现在,我们又来欣赏“从巴洛克到浪漫派——西方古典音乐风格概览”,向往交响乐,是因为不仅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更加广为吸纳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更要特别致敬那个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恩格斯在论及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所过,“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是、当然是、也必然是人类史上又“一个需要在各方面产生巨人的时代”。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聂北茵,梅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