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青年说 > 视频
相关推荐

我们遍访少数民族村落,拍下山中美好生活|中国青年说

2020-10-22 作者:中国青年说工作室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少数民族办民宿,你期待入住吗?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口号过时了吗?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每年竟能接待数百万人?

图片说明:中青报记者跟踪拍摄少数民族挑战“修路禁区”、开启产业转型、振兴乡村旅游、融合民族文化的探索。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就在不久前,中青报记者奔赴中部、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少数民族村,记录了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山中生活。

本期《中国青年说》,中青报记者李若一和资深编辑潘圆为你讲述记者镜头里的脱贫故事。

“愚公移山”开辟藏区绝壁天路

中青报记者王豪在青海省雪山乡采访。

过去青海省雪山乡是一个纯牧业乡,放牧牛羊和采挖虫草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当地老书记打通了一条57公里走向外界的生命线,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阿尼玛卿山成为旅游热点,村民开饭店、农家乐,收入骤增。

上图为20世纪70年代的雪山乡,下图为今天的雪山乡。

修路队使用过的器具。 姜峰摄

潘圆、李若一讲述记者拍摄修路的故事。

“要想富,多修路”这句略显老套的标语过时了吗?显然没有,这是交通领域建设“双百”工程,意义重大。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勇于做移除贫困大山的愚公,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只要不放弃、不放松,无论多么大的“贫困之山”,终有被夷为平地的一日。

阿佤人民重启小寨特色文化

佤寨风情

神秘的云南司莫拉佤族村,是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记者张文凌怀着想象与好奇来到这里。村子虽有五百年历史,因为群山阻隔,一度非常贫穷。近年来,司莫拉因地制宜,实现了整村脱贫,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AAA级景区”。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之后,司莫拉的旅游更加红火,日均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走进这片神奇秀美的土地,你可以感受到绿意盎然的惬意。穿过古老而独特的寨门,可在农耕文化观景台俯瞰绿中夹黄的梯田。

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说“今天的司莫拉群众日子过得像大米粑粑一样甜。我们要把激动变成行动,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赫哲族洗脚上岸把歌唱 生活相当好

中青报记者宁迪走进赫哲族。

赫哲族人世代吃鱼肉、唱渔歌,用鱼皮制衣、盖房、造船,“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

赫哲族人正在为游客烹饪鱼。


赫哲族人做鱼皮画,探索文创产品。

现在,村民“洗脚上岸”,产业转型。白天,游客不仅能吃到各种江鱼,还能体验制作鱼丸子、参与赫哲族人的传统运动。夜晚,可以在民宿的玻璃房里仰望星空。

在潘老师看来,赫哲族之所以放弃了渔猎为生,一方面向往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希望赫哲族的独特艺术能够永久传承下去,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存。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中青报记者杨月来到朝鲜族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一共经历了三次民族大融合,从而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民族分布格局。潘老师说,应了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所说: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新时代的浪潮里,

各族人民团结友爱,

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王俊秀】
小康 脱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