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义务支教18年,他是门巴孩子心中的"玛米更拉"

发布时间:2018-05-28 17:50 来源:中国军网 王添昊 李驰 江涛

  林海茫茫,云雾升腾,在朗朗读书声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这是边陲小镇,一个普通的早晨。

  伴随着悦耳的上课铃声,一位边防军人走进教室,走上讲台。这样的场景,在西藏墨脱县背崩乡希望小学,已经上演了18年。

  18年,这位边防军人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献给雪域边疆,献给门巴孩子们。一本书,一支笔,一个梦想,一段艰苦而充实的坚守岁月。

  人生几何,时光匆匆。门巴孩子心中的“玛米更拉”(门巴语:兵老师),虽然平凡,却令人敬佩……

  一次偶然机会,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人》节目中,我看到这样一个值得致以敬意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墨脱边防军人周国仁。从此,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看到这篇稿件后,我辗转寻找,与周国仁通了电话。他说,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18年坚守边防,巡逻边境,18年与门巴孩子们相伴;最大的遗憾是,与妻儿相隔千里,“对不起”成了他对妻子说过最多的话。

  今天,随着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8年前门巴孩子们的贫苦状况,已成为历史,富民强边的接力棒已从“周国仁”传递到新一代官兵手中。不少驻守边防一线的部队,都会定期选派文化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的官兵到驻地学校担任辅导员,给边关少数民族孩子们送去知识,送去温暖。

  再过几天,就要迎来“六一”国际儿童节了,我们把周国仁的故事讲给读者,同时也向那些关心帮助祖国花朵健康成长的边关战友致敬!向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祝福! (陈小菁)

  门巴孩子的“玛米更拉”

  ■王添昊 李 驰 江 涛

  课堂上,周国仁耐心为学生答疑。王添昊

  初夏墨脱,山巅的云雾似洁白的哈达,环绕在葱郁的林海间,山脚静静流淌的雅鲁藏布江,仿佛在喃喃低语。

  坐落于峡谷深处的背崩乡,安宁而静谧。乡里唯一一所学校——背崩乡希望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在嬉戏玩耍,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

  五年级一班教室内,西藏林芝军分区“墨脱戍边模范营”三级军士长周国仁,正为34名门巴孩子上课。

  校长白玛说,周老师在这里义务支教,已有18个年头了。

  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孩子,大都走出了深山。据统计,学校先后有1832人考入初中,23人考入内地西藏中学,200人考上大学。

  周国仁爱这片大山中的门巴孩子们,门巴孩子们更爱他们的“玛米更拉”(门巴语:兵老师)。

  周国仁的门巴学生。王添昊

  1、为孩子打开一扇窗

  1999年9月的一天,周国仁在营门口站哨。

  换完岗,他忽然看见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的索朗次仁,正牵着一匹骡马、背着猪草,无精打采地往家里走去。

  以往路过营门口,小索朗都会热情地对哨兵说:“解放军叔叔好。”可那天,小家伙心不在焉,闷闷不乐……

  “锅达(门巴语:孩子),今天放学咋这么早?”周国仁好奇地问。

  “老师走了,不要我们了……”小索朗低头说。

  周国仁听罢愣住了。望着小索朗远去的背影,他心里不是滋味。

  后来,他专门到学校了解情况。背崩乡地处大山,交通不便,艰苦恶劣的环境让老师们望而生畏,不少人选择“离开”。

  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小索朗所在班级因为没有老师,不得已停课了。

  一连几个晚上,周国仁躺在床上想起小索朗那挂满泪珠的脸庞,便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的内心,萌生出一个想法:用自己所学,为孩子们打开渴求知识的一扇窗。

  于是,周国仁找到教导员尚天云,把“利用业余时间去学校给孩子讲课”的想法,一股脑儿倒了出来。

  “营里正准备派人去学校当辅导员,不过教书育人是大事,你能行吗?”望着当时年仅19岁的周国仁,尚天云有些迟疑。

  “教导员,我高中毕业在老家当过老师,没问题!”周国仁信心满满。

  由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周国仁高中毕业后,不得已放弃继续追求自己的“大学梦”。“想读书,没书读”的滋味,他有切身感受。

  教导员尚天云决定让周国仁试一试,同时对他“约法三章”:对学生要尽心尽责,不准收取学生家长任何东西,教学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不能耽误训练、执勤任务。

【编辑:刘盼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