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庆祝人民海军成立68周年-- >> 要闻
APP下载

一柄“利剑”的锻造之路

发布时间:2017-04-22 19:34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刚 洪利峰 茆琳

    张刚 洪利峰 茆琳

    “在这里,持续以战斗力标准抓好部队战斗力建设绝不是一句口号!” 入列10年,转战3个“战场”,他们始终保持“零瑕疵”战斗水平。1月下旬,笔者走近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27艇官兵,深刻感受到他们10年如一日的坚定信念和时刻准备打仗的虎狼之气。

    打造试验艇中的战斗队

    2005年12月,该艇列编不到半年,上级下发通知,解除该艇战备职责,整艇转入某新型导弹试验任务。从此,他们走上了边试验、边驻训的砺剑历程。

    “试验和全训并不冲突,我们要用试验牵引全训,用全训辅助试验,在试验艇上锻造一支战斗队。”在一次军人大会上,该艇首任艇长刘汉年的话掷地有声。

    为此,他们把提升艇队整体作战能力作为落脚点,不断用过硬的个人素质和艇队凝聚力为试验保驾护航。

    没想到,第一次任务前夕就出了问题,4号导弹发射管突发故障。任务迫在眉睫,怎么办?“决不能耽误试验进程。”艇党支部果断决定进行加压自修。

    修理当天,随着舱内压力越来越高,空气慢慢雾化。一连4个多小时,官兵们在高压、高湿、低氧中抢修,最终顺利排除故障,使试验任务得以如期进行。并为支队直接节约经费约10余万元。

    “从不过问为什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经根植于全艇每一名官兵心中。”该艇政委李涛跟笔者说起了轮机兵桂朝建的故事。

    任务间隙,桂朝建休假结婚,就在婚礼头天,接到紧急召回的通知,桂朝建来不及向妻子解释,说了句“对不起,老婆!”便匆匆赶回部队。

    按照地域风俗,婚礼仪式的日子定了就不能变。结果,桂朝建的妻子完成了“一个人的婚礼”;远在近千公里的大洋中,全艇60余名官兵共同为桂朝建当了“证婚人”。类似这样的故事在该艇还有很多,而这正是他们致力于导弹试验任务的生动实践。

    立足自身打造人才方阵、探索实验中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摸索全新的艇队管理模式、深入开展用装管装爱装工作……在随后的数年中,该艇边试验、边全训、边总结,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艇队发展的新路子。

    2011年11月,在长达5年的驻训试验之后,该艇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上级考核,成为海军该型潜艇中首条完成集中驻训的艇队。

    “你们是试验艇中的战斗队,是最让人放心的水下发射平台。”试验任务结束之际,某军事科研单位领导对该艇作出如此评价。

    憋足劲积蓄打仗正能量

    这是来自该艇的一组数据:2012年,在舰队比武中获得3个第一,4个第二和2个第三;2013年,在海军比武中获得1个第一和1个第二;2014年,在海军比武中获得1个第一、团体第二和团体第三。“我们已连续3年获得海军比武冠军!”荣获2014年度海军比武第一名的该艇副机电长王传辉激动地向笔者伸出3个指头。

    由于常年试验导致装备损耗较严重,归建支队不久,该艇便进厂修装。装备自然会越修越好,但艇员的专业素质如何才能越“修”越精?难题摆在了艇党支部“一班人”的面前。

    “当时满脑子都在考虑如何在修好装备的基础上,保持艇队战斗力稳步提升!”该艇艇长王维感慨万分,“不憋足劲积蓄能量,就没法完成后续的重大任务。”

    随后,“修艇修身厚积淀,自律自励强作风”的思路应运而生。由支委成员及各专业骨干担纲的厂修领导小组宣告成立。被拆解的舱内,“潜构热”逐渐蔓延,大家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爬舱底、摸管路;夜幕降临,艇队学习室内灯火通明,官兵们钻理论、啃原理,一丝不苟;艳阳下,艇员们互相赛专业、比技能,全艇沉浸在“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中。

    在这期间,该艇官兵协助支队组训部门研究的换艇训练、人艇分训等全新组训模式投入试用。他们分批次、分层次、分阶段组织艇员随在航艇训练,并把传统的“三更制”拓展为“四更制”,让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者与在航艇专业班捆绑,集中力量组织岗位教学活动,不断夯实艇员技战术基础。

    “从327艇的‘三连冠’中可以看出,只要把战斗力标准树起来,就能打造一支响当当的过硬艇队。”比武总结会上,该支队参谋长丁永伟说到。

    大海是战场,舱室是阵地

    众所周知,潜艇远航的风险性极高,究竟高到何种程度?艇员们常用这句话形象地表述:从上艇那一刻起,就像双脚踩在了钢丝上。在年底的一次远航任务中,该艇60余名官兵切身体验了这种在死亡边缘徘徊的感觉。

    “海面台风肆虐,水下暗涌湍急,艇身八面摇摆,胃里翻江倒海。”王维告诉笔者,在他所经历的4次远航任务中,这是最“痛苦”的一次,也是最检验艇队战斗力的一次。

    潜艇进入任务航道后,恰逢两个超强台风途径此航道。紧急抗台,潜至水下50米,最大横倾达16°;继续下潜至水下80米,最大横倾仍有12°之多。

    “那种难受劲,还不如被一棍子打晕来得痛快。”舱段区队长吴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有些心惊胆颤。一连30多个小时,没进一粒米,没喝一口水,胃吐空了,就吐胆汁,满嘴苦味,当时全艇用的最多的是塑料袋,听得最多的话是“你那还有塑料袋吗?”

    但就是在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该艇探索实践了大风浪隐蔽充电、高电量水下机动、恶劣海况收信、节电减排等10多项保持隐蔽性的新方法。

    风险不单来自自然的威力,更多的是艇员心理和海洋局势。在一次充电中,一架反潜直升机突然出现在潜望镜里。“嘟——战斗警报,紧急下潜。”舱内气氛瞬间紧张到极点,全艇人人都竖起耳朵仔细倾听舷外动静。为彻底隐蔽,王维果断指挥潜艇潜伏在两艘商船之间隐蔽航行。“当时心已经到了嗓子眼,如果被发现,不仅任务告败,全艇也将命悬一线。”回忆起这一幕,王维仍有些后怕。

    转眼,数天过去了,在航行数千海里后,该艇在细雨中洗刷征尘,顺利返航。

    “你们在特殊的环境里,经受了特殊的风险考验、意志考验和政治考验,这次任务完成得很漂亮,很敞亮!”庆功会上,该支队支队长徐志荣难掩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骑鲸蹈海,枕戈待旦;大洋亮剑,有我无敌!10年来,使命不断在拓展,航迹不断在延伸,但始终不变的是该艇官兵“建一流艇队、树一流作风、创一流业绩”的工作标准和精神面貌,他们用忠诚和使命锻造出了一柄无坚不摧的“深海利剑”。

来源:中青在线

【责任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