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治国理政新实践 黑龙江篇】春天的答卷(上)

发布时间:2017-03-09 20:29 来源:黑龙江日报 

牡丹江市曙光新城。

  (三)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黑龙江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突出,功不可没。”“要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要培育一批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食品品牌,推动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总书记的讲话,既有肯定,又有期许;既让人备受鼓舞,又让人深感责任之重。

  农业,是黑龙江省最宝贵的财富、最突出的优势、最响亮的品牌,是黑龙江振兴发展必须打好的一张“王牌”。快马加鞭未下鞍,为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龙江落地生根,去年黑龙江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意见》,细化实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与措施。全省上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基调,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的“龙江探路”,正步步为营写实在广袤的田野上。

  ——发挥优势,把握先机,龙江农业实现十个全国“第一”

  发展现代农业,争当排头兵,是一条缺少现成经验模式可以借鉴的道路。路是闯出来的,没有经验,我们在实践中创造、在摸索中积累、在砥砺中前行。

  这一年,黑龙江省建立全国首个省级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62项标准规范牢牢锁定“龙江绿”,让龙江农产品赢得更多市场认同。

  这一年,黑龙江省新修订《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在全国率先示范,规定今年5月1日起全省禁种转基因粮食作物,国家食品安全在地方有了法律保障。

  这一年,黑龙江省打造了全国首个农科企业孵化器,是全国农科战线科研院所创建的唯一一个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粮仓”变“厨房”,科技出“配方”。

  这一年,黑龙江省开展“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众筹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涉农产业融合进程加速。

  创新永无止境,路在脚下延伸。在现代农业发展征程中,随着多年积累和不断开拓,2016年,龙江农业实现十个全国“第一”:一是粮食产量,二是粮食商品量,三是劳均生产粮食,四是农机化程度和大型农机保有量,五是水稻智能化现代化生产能力,六是绿色产业融合发展能力,七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八是土地规模经营,九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十个全国“第一”,黑龙江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地位更加巩固可靠,更托举起了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的美好愿景。

  ——扬长补短,打造品牌,黑龙江绿色食品火爆全中国

  黑土地上,看似“不走寻常路”的鸭稻、蟹稻、鱼稻火了,卖出了超出普通大米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好价钱;曾经一度遭遇种植销售“滑铁卢”的大豆,也渐渐成了消费者追捧的“金豆”;一些龙江杂粮借“网”亮相,一不小心就成了“爆款”。

  市场传递出的信号告诉我们,面对消费者对优质、绿色、健康食品的旺盛需求,黑龙江省多年积累的绿色生态农业优势,迎来了宝贵的“机遇窗口”。经过多年发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产量、标准化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市场网络和品牌影响力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实力强劲,声名远播。

  龙江绿色食品,在展会上“圈粉”。过去的一年,黑龙江省举办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北京)年货大集、黑龙江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上海)展销会、(深圳)推介会、秋季农产品产销对接暨大豆产业发展论坛、农民合作社卖粮大会等一系列市场对接活动,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农产品销售旗舰店、专营店、社区营销网点2000余个,促进了生产经营主体与市场销售主体、终端消费群体直接对接,拓展了营销渠道。

  龙江绿色食品,正在互联网上“淘金”。黑龙江省重点建设以黑龙江大米网、生态龙江等为核心的农产品电商集群,省级农业电商平台“生态龙江网”入驻合作社和企业1785家,黑龙江大米网交易额已突破亿元。全省各类农村电商主体发展到2.7万家,运用B2B、B2C、O2O以及众筹、撮合交易等点对点、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方式,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龙江绿色食品,在品牌上“增值”。2016年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评价结果发布,黑龙江省五常大米品牌价值639亿元,方正大米、通河大米、庆安大米榜上有名,全国十大好吃大米黑龙江省更是占“五”。“北大荒”、“黑森”、“寒地黑土”等一批区域性公共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绿色有机好食品,生态健康黑龙江”的区域品牌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强势推出。

  从印象中的“天然生态”到市场上的“品牌依恋”,“中华大粮仓”正在加速向“绿色黑龙江”转变。2016年全省高标准生态农田新增665.4万亩,建设“互联网+”高标准绿色有机种植示范基地1170个。引领绿色有机食品扩面提标,全省认证绿色有机食品面积74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

  产在黑土、卖向全国,龙江绿色食品已成为现代农业一张靓丽名片、金字招牌。

  ——把脉市场,转换镜头,“一减七增”从供给端加快结构调整

  新年伊始,冬寒未退。令人心中一暖的是,黑龙江省在北京举办的“年货大集”一派热火朝天。短短五天时间,龙江优质农产品就卷入进场观众6.3万人,卷走订单27.5亿元。这次“年货大集”,既收获了“营销”变“赢销”的喜人成绩,市场的信号也指明了黑龙江省“农业调结构怎么调”的方向:把优势作物调强、把区域布局调优、把经济效益调高。

  农业调结构,玉米首当其冲。按照“减玉米、稳定并适当增加水稻、增大豆杂粮、扩草蓿和果蔬,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绿色农业”的总体要求,黑龙江省实现玉米减和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杂粮杂豆、经济作物、饲草饲料作物增“一减七增”。去年全省玉米调减1922万亩,经济作物新增177.7万亩。减增博弈带来可观效益,通过改种杂粮杂豆、蔬菜等高效作物,全省农民人均增收272元。

  农业供给从“量”到“质”的转换,使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攻方向。2016年8月2日,“五常大米”官方旗舰店强势入驻天猫,带防伪码的五常大米上线仅两小时就卖掉10万斤,相当于一个实体门店一年半的销售量。这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样板意义的营销,侧面印证了龙江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从供给端发力,提升农产品质量,走到了全国消费者心里。借助品牌效应和美誉度双向拉动,黑龙江省农产品不但卖到了理想“价位”,也占据了有利市场“身位”,更打开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广阔空间。

  ——壮大根系,丰盈枝干,“三大体系”构建起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

  把产业体系调“强”。去年以来,黑龙江省以“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为抓手,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经济发展。黑土地“农头工尾”的新势力富锦“象屿金谷”,一期6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正式投产,全部投产后,玉米深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实现利税7亿元。数据显示,2016年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企业累计纳税8.94亿元、同比增加2.55亿元、增幅39.9%;累计实现利润9.92亿元、同比增加3.16亿元、增幅46.7%。

  把生产体系调“绿”。为不可再生的黑土地“减负”,正式实施《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持续推进农业“三减”,生态种植理念更加深入根系、深入人心。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农机化、水利化、科技化、良种化建设,持续提升农业综合产能。全省农机保有量在“升”,新建现代农机合作社129个,新增100马力以上拖拉机3600台。农业水利保障水平在“升”,全年完成水利项目总投资201.5亿元,10项重大水利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含量在“升”,启动建设玉米、杂粮、农机装备等6个科技协同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体系,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良种示范与覆盖率在“升”,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高蛋白大豆品种在黑龙江省高寒、高纬度地区获得突破。

  把经营体系调“新”。利用黑龙江省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活动开展较早的优势,积极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联合与合作,向合作社方向发展,完善提升合作社水平,真正使农民合作社转起来、强起来,让广大农户融进去、富起来。制定《黑龙江省农民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16-2018年)》,全面激发农民干事创业激情,农民创业的规模、效益、带动力明显提升。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黑龙江省将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一遍并培养出一大批现代青年农场主,使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总数达到10万人。

  ——敢于首创,终获创收,“五大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首个“吃螃蟹”的人值得敬佩,是因为他大无畏的首创与尝试精神。先行先试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吃螃蟹”,只有敢闯敢试,才有可能“大快朵颐”。为现代农业试水探路,黑龙江省积极主动推进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保险服务等“五大创新”,为农业发展释放潜力、增添活力、激发内力、蓄积动力。现代农业呈现的整体样貌,曾令全国前来参观学习的339个县的书记县长啧啧称赞。

  承袭、延续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改革的创新“基因”,在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征程中,黑龙江省始终注重发扬“首创精神”,向涉农领域改革深水区、重头戏发力。“家有万贯,带毛不算”这个俗语,指的是“活物”的价值风险,随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不断创新,用奶牛等“活体抵押物”申请贷款作为生产资金,缓解融资难,已经从“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曾经,“无灾小灾花不出、大灾巨灾不够花”说的是财政救灾资金使用上的尴尬,去年8月,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出“农业财政巨灾指数保险”,使政府应急应灾、救助重建的综合能力和实力得到提升,为农业生产多了一个“托底”保障。

  正是因为有“真刀实枪”的“操练”,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才有了“真金白银”的“收成”。2016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1211.7亿斤,实现“十三连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实现“十三连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832元,同比增长6.6%,高于全省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春耕,夏耘,秋收,冬储,时序更替如常,发展却日新月异。曾几何时,黑龙江省较早成立的一些合作社的年度巨额分红令无数农民艳羡。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涌现,年终分享堆成小山一样的“钱垛”已屡见不鲜。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发布,借着政策东风,黑土地现代农业值得所有人期待。

【责任编辑:赵小阳】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