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共青团新闻联播
APP下载

团中央机关报请地方新媒体小编来京做客,不是喝酒吃肉!

发布时间:2017-02-20 15:2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共青团新闻联播

  主播君的话:

  1月15日,地方团组织新媒体编辑赴中国青年报研修班第一期正式开课,在为期一周的研讨学习、交流互动之后,来自各地的编辑们都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一起学习

  共同成长

  作者:骆阳

  系团浙江省委新媒体中心编辑、《青年时报》记者

  翻开学习笔记,页页记录着我在报社的点点滴滴。闭上眼睛,似乎还能看到自己和三位小伙伴听老师上课、做笔记的样子。

  中青在线H5策划部总监史剑老师用最直观明了的言语,剖析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H5策划制作案例,教给我们最简单实用的技巧,如何速成一个H5制作小能手。“拥抱潮流,提前对新鲜事物探索”是他的秘诀。

  孙晔老师和闵捷老师讲述了中国青年报在网络信息时代,通过H5牵引、视频发力、网站重新布局,推动报社转型,走了一条独特的全媒体融合转型之路。这对于我来说是震撼的,这是一种想一直贴近读者、贴近青年的做法,也为各地青年报如何走出一条新的新闻传播道路作出了示范。

  正如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张坤老师所说,我们此次就是一起学习、一起陪伴、一起服务、一起成长。

  求实求是

  求真创新

  作者:刘佳欣

  系团吉林省委《吉青飞扬》编辑

  “五四且年轻,青年怎可老”“为什么冬天追女生最容易”,听到这样的标题,我会忍不住搜索一下文章内容,而这些文章出自唐轶老师。先了解目标用户,才能了解用户的喜好;了解了用户的喜好,才能知道用户的需求;知道了用户的需求,再去思考怎样满足用户需求,选择满足用户的哪些需求,以及怎么把公众号优势最大化,增加对青年的引导,唐轶老师的课程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怎样让“生硬”的内容在微信平台上活起来,陈凤莉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她的经验:优质的内容是阅读量的核心,适度的包装和适当的形式也是有效的辅助手段。

  黄勇老师则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讲起,让我们知道了《中国青年报》这家讲正义、讲情怀的媒体,勇于改变,开拓创新。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会在弘扬正能量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做到求实求是,求真创新。

  “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正如结业式上张坤总编辑所说,这趟中青报学习之旅,把我们这些人牵到一起。

  既是结束

  亦是开始

  作者:陈丹丽

  系团湖北省委《青春湖北》编辑

  我从事共青团新媒体工作不过5个月,不论是对共青团还是对新媒体的认知都是很不足的,在迷茫困惑时得到这样一个培训的机会,既兴奋又紧张。

  来到报社后,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全媒体转型,才发现原来之前火爆的“围住神经喵”“人民英雄纪念碑描金”都是出自中国青年报,我们关注的“高校新闻联播”也是中国青年报出品。

  培训课程中,闵捷老师对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的情怀、魏和平老师对KAB工作的坚持,都让我感受到中青报人对青年的关心引导、对青年问题的深入思考,他们用敬业精神和厚重的情怀打造出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产品。这份情怀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共青团工作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

  最后有一点遗憾,没能参与记者的采编实践,没能锻炼到自己的文字水平。但我相信,这次培训学习不仅是结束亦是开始,留下一点遗憾是为了下次更好的开始!

  宝贵经验

  珍贵体验

  作者:黄雨晨

  系团江苏省委《江苏共青团》文字编辑

  作为团江苏省委下属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媒体工作室的一员,我意外而惊喜地得到了到中国青年报社参与新媒体培训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带着满满的稚气与憧憬开启了这一趟关于新媒体、共青团、青年与责任的奇妙旅程。

  曾经在我的桌案上油墨芬芳的《中国青年报》,以最包容开放的姿态展示了它的美丽与奥秘,具化作每一天精彩的培训课程,具化作每一位老师前辈的鼓励关怀,具化作每一个观点与每一次交流的火花四溅。那些我曾转发过的新闻文章,我曾叹服过的视频作品,我曾好奇过的制作技术,我曾困惑过的运营困难,都在这里找到了源流或答案,提升的是技术与眼界,收获的是满满的回忆与温暖。

  古人云“文以载道”,今天的新媒体凭借更加丰富的形式,应该承载的是更大的时代情怀,“新媒体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这是我在这次培训中学到的关于新媒体工作最好的定义。

  摄影/岳琦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视频剪辑:杨宝光 李雅偲

  编辑:陈凤莉 杜沂蒙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详细内容

【责任编辑:陈凤莉】
你可能还喜欢看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