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千年羌寨养蜂人

发布时间:2017-01-25 20:22 来源:中国西藏网 作者:钟振宇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相信我们的蜂蜜会越来越受欢迎,我们也会通过养蜂步入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周道善

  在阿坝州理县桃坪镇,高山之上、云端之中,有一座古老的村落静静地“挂”在海拔2300米的高山之上。它就是被摄影爱好者评价为“至今保存着最古朴风情”的千年老羌寨——增头村。

  增头村由下寨、中寨、上寨共5个自然村组组成,这里的民居建筑历史悠久、羌韵浓烈,远远望去,鳞次栉比、巍然壮观,走近一看,主体都是就地取材的石头、泥土和柏木等天然建材。

  千年老羌寨——增头村

  5月,正是采摘樱桃的好时节。那天,远离满是自驾游客的国道,我从理县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村道,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这个古老村落。

  追随着“嗡嗡”的蜜蜂翅膀振动声,我走进了71岁的羌族大爷周道善家。几十个各色的木质方形蜂箱,被摆放在家中二楼露台前的棚子下方。老人说,最近是虫草采挖季,村民大部分都外出挖虫草了,他年龄大了,还要照顾80多个蜂箱,就留在家里。

  面朝终年积雪的高山,背靠药材资源丰富的青山,加上近年来政府引导发展的李子、樱桃等经济作物种植,增头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渠道越来越广,但周大爷和儿子周德恩最放不下的还是养蜂这门手艺。

  上世纪60年代初,从内地到理县的流动养蜂人在桃坪河坝附近生产作业。“我们羌族人以前也养蜂,使用圆桶的传统养殖方法,产量少,而且蜂蜜容易被弄脏。”老人回忆说,为了掌握现代养蜂方法,那时,他经常下山去向外地工人请教。他向我展示了一本充满皱褶的《养蜂手册》,目录页上用钢笔注明了购于1965年。“这是我当年自己掏钱在汶川县城新华书店购买的,这本书讲得很全面,对我影响很大。”

  养蜂人周道善

  周道善是公社里第一个用现代方法养蜂的人。改革开放后,他名正言顺地发展起自己喜爱的副业,还把这门贴补家用的手艺无偿传授给感兴趣的村民。

  “九十年代前,山上没有公路,只有步行下山的小路。每次我背着一百多斤的蜂蜜下山,十天半月才卖完。”随着通村公路的打通,周德恩经常会骑着三轮摩托下山向桃坪游客出售蜂蜜。

  和流动养蜂相比,固定地点养蜂的蜂蜜产量和当年的气候直接相关。虽然家里有80个蜂箱、年产蜂蜜数百斤,但相对于一些种植果树的大户和采挖虫草能手,周家每年的养蜂收入并不算高。

  周德恩说,高山蜂蜜的售价通常在60元/斤,但拿到山下销售时,一些游客要么嫌贵,要么怀疑掺杂使假,因此销量很不稳定。“其实,高山上出产的蜂蜜,蜜源远离农药污染,是真正的无公害产品。希望人们会逐渐认识到原生态高山蜂蜜的价值。”

  就在和我交谈时,一位来自成都的摄影爱好者慕名找到周家,试着品尝了一口蜂蜜后,马上决定买3斤带回家。

  周道善与周德恩父子

  “养蜂几十年,离不开这个手艺了。相信随着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蜂蜜也会越来越受欢迎。”周大爷父子俩渴望通过养蜂步入增收致富的“快车道”。他们希望尽快解决电话座机线进村的问题,这样家里就能装上宽带,在淘宝开一个卖蜂蜜等山货的网店;他们还期盼正在改建的村道早日完工,让更多游客有机会上山欣赏老羌寨,并实地看看高山蜂蜜的生产全过程。

  下山途中,我看到改建的增头村道路正在加紧施工。随着阿坝“幸福美丽家园”等富民惠民工程的推进,一大批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正加快建设、快速提升,周道善父子们的梦想正在实现中,千年羌寨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钟振宇 专供中国西藏网)

  (责编: 郎宁)

【责任编辑:李想】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