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女神”陈萨:需要有时间来感受自己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郝羿
在诱惑颇多的商业社会,能够保有独立并坚守自己的阵地,对于艺术家来说难能可贵。钢琴家陈萨便是其中之一。
这位出道便登上英国利兹、波兰肖邦和美国克莱本三大国际钢琴比赛的舞台,并斩获重要奖项的钢琴家,被英国BBC誉为“当今最具魅力的钢琴家之一”,在国内外拥有众多忠实的拥趸。陈萨本可以凭借自己已取得的成绩推出一些难度较小的作品,然而天生倔强的她却选择了一条无比“艰难”的道路——演奏全集。
自2015年成立个人工作室以来,陈萨每年都会推出新的独奏会曲目,从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到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12首钢琴练习曲》,再到肖邦的《夜曲》,其中大多是以全集的方式呈现作曲家的作品。在这些大部头作品中,观众能感受到陈萨的用心,尤其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陈萨也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诠释。
继2019年举行肖邦夜曲全集音乐会巡演后,陈萨推出的新专辑《肖邦夜曲全集》于近日全球发行。借此机会,北京青年报娱乐视频专栏“娱见”独家专访了陈萨。通往艺术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经年累月的锤炼和锻造,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陈萨坦言,“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在嘈杂人群里待着就能获得快乐和放松的人。学琴的经历让我觉得孤独挺像一件必需品,我需要有时间来感受自己。”
演绎作曲家全集像一个深潜的过程
陈萨从小喜爱并经常演奏肖邦的《夜曲》。2019年陈萨成为中国大陆首个举行肖邦夜曲全集音乐会巡演的艺术家,而由于疫情的原因,这套曲目的录音直到2021年才完成。
“肖邦的《夜曲》大家特别熟悉,哪怕是在酒店的大堂里都能经常听到,但是作为一套作品去呈现,其实非常具有深度,对于演绎的要求非常高。”就是这样一套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陈萨花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和呈现。对于某些非常熟悉的《夜曲》,陈萨甚至需要花额外的时间让自己慢慢洗刷掉平时耳朵里似乎很熟悉的那种演绎方式,“我要让作品本身对我讲话。”
肖邦的21首《夜曲》虽然各有不同,但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起伏,且都是风格类似的同一作曲家的作品,放在同一场音乐会里,无论对于听众还是演奏者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通常音乐会作品大概是一个半小时,肖邦《夜曲》全集演奏下来大概是两个小时,还有中场休息。陈萨始终能投入其中,做到引人入胜,“巡演这么一套作品,身心都很累的,除了需要专注力和情感的付出,还有你整体状态的投入。”
之所以会坚持做全集演奏,在外人看来是挑战,但于陈萨自己并不然,她从中找到了快乐,更好地了解了自己。“从演奏肖邦的全套《玛祖卡舞曲》开始,我就已经浅尝到演奏套曲的乐趣。因为从我自己去学习,到最后呈现出来,在现场跟大家分享,这个过程类似于深潜的过程,你完全沉浸式地在一个作品的语境里去感受,对我来说是很珍贵的一笔财富。”
陈萨将这种沉浸式体验延续到了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和专辑的出版上,“我的现场演奏和录制21首《夜曲》不但要尊重出版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尊重乐谱本身。”
“学琴的路上感谢父母没有放弃我”
母亲是舞蹈演员、父亲是圆号演奏员,这样的家庭氛围让陈萨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很有文艺气息的环境。“我们生活的院子里,邻里关系特别好,周围都是哥哥姐姐,大家在石板搭建的小舞台上唱歌弹琴跳舞,我也是其中一员。”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陈萨的父母发现了陈萨的艺术天赋,“那时候我唱歌、跳舞,很爱表现自己,特别有表演欲望。于是父母下决心为我请专业老师学习音乐。”
为了学琴,家住重庆的陈萨每周需要跟随妈妈坐火车到成都上但昭义老师的课。此后但昭义转去深圳,为了让女儿更好地学琴,陈萨的妈妈义无反顾地举家迁到了深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是我自己做的选择。其实要感谢父母没有放弃。”一路走来,母亲对于陈萨的影响特别大,“妈妈对我的影响是天性上的,她非常自然和透明,也非常柔软。我觉得有了这种天性,其实已经美好了一大半了。”
后来陈萨去英国留学,开始慢慢学习独立,但她从没觉得学钢琴是个苦差事。“当然有过低谷期,但我这个人可能就是一根筋,从没想过要放弃。”如今的陈萨每天还坚持练习至少四个小时的琴,她认为,对于钢琴家来讲,独自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而孤独更是一门必修课,“孤独是一把双刃剑,主要看你如何去调节,在音乐里调节。我并不介意自己待着,也许是因为学琴的经历让我觉得孤独挺像必需品的,我需要有一个自己待着的时间来感受自己。”真正开启职业生涯之后,母亲对陈萨心态上的影响也更大,“她的人生观很豁达,时常让我很宽心。”
从肖赛选手到评委感觉很奇妙
疫情发生后,陈萨也经历了一段郁闷的时期。“那时候我感到很无力,因为我在做的事情没办法在第一时间帮到他们。这让我有一种痛苦的感觉。”然而恢复演出之后,听到久违的掌声,陈萨又找回了音乐所带来的踏实感,“我看到大家对于音乐的那种需求,又会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它很难量化,但是它可以跟大家的精神同在。”
2000年,陈萨参加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夺得第四名以及波兰舞曲的最佳演奏奖。转眼20年过去了,2021年,陈萨将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波兰华沙,与阿格里奇、邓泰山等共同出任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陈萨是这一届肖赛最年轻的评委,也是唯一受邀的中国籍评委。
“我觉得生命很奇妙,能作为肖赛的评委,我觉得非常荣幸,同时这也是很大的认同和信任。”担任肖赛评委,陈萨很感慨,“我是带着对音乐的期待去聆听,从这一点上来讲,初衷是没有变的。”谈及自己的评价标准,陈萨表示,“我其实觉得音乐比赛是一个伪命题,音乐你怎么可以拿来比?但是它也的确有可以比较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在对于音乐的理解力上,可能更接近于作品的本质,或者说在结合了本质之后,其个性更让人着迷等等,这是一个很艺术化和个人趣味的评审过程。”
进入音乐的世界“女神”是多面的
2015年成立自己的个人工作室,让陈萨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能动性。“我思考得更多了,在曲目的策划和安排上也更大胆了一些。”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陈萨带着贝多芬的四首奏鸣曲在全国巡演之后收获了如潮的好评。她对贝多芬的兴趣越发浓厚,将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列入下一个全集目标,“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曲风各异,我希望把他所有的奏鸣曲都在音乐会上先弹一遍,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录制。这些曲目是人类的宝藏,学习它们,演奏它们,跟它们度过一些生命的时光,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袭黑色长裙,秀美的长发披在肩头,陈萨每次亮相总是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女神”形象,光彩照人。但进入音乐的世界,她又是多面的,演奏肖邦的时候柔情似水,在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中又幻化成阳刚的斗士。“我是希望能无限接近作曲家想要传达的内容。”她说,“音乐是需要有立体感的,音乐的表达能力也需要有力度感。哪怕是肖邦这么浪漫的作曲家,他也有很多的东西甚至是呐喊式的,比如《英雄波兰舞曲》,那种凯旋式的充满号角感的东西,都是他非常显著的特质。”陈萨说她更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更加独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实现自己想要的,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