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铭记泰州文化 传承万颗匠心

发布时间:2018-08-07 11:43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作者:刘盈

    泰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历尽沧海桑田岁月变迁,赓续不断地孕育出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为更加透彻地了解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泰州非遗文化,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凤城·记忆”暑期实践团队齐聚泰州,围绕泰州非遗文化进行深入探究与感知。

    在高港文化中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港根雕的第四代传承人袁永亮先生表示,“我们做根雕,贵在自然,自然的成分取决于根雕它的欣赏点。以前不是讲‘文章本天成’嘛,就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到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界的自然成型的这些形状,所以说‘天成’寓意着‘自然’。”袁永亮的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背后蕴含着特别的寓意。袁永亮先生提到,现在在大的环境这一块,工艺品没有以前那样辉煌,但是在这几年的沉淀下来,艺术品行业在向现代发展,融合了个人的思维和理念。

    来到稻河古街,国家级非遗项目扬派盆景传承人曹季德先生向实践团介绍到,“盆景创作是一项比较细致的工作,除了有一定的悟性外,还要耐得住寂寞。首先,要对植物的类型和品种有很深的了解。其次,在过程中,讲究它的养护和管理,研究怎么进行造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光秃的植物到成熟的盆景,作成精品,大概需要八年到十年的时间。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耐得住寂寞”。

    省级非遗项目孤山泥狗子传承人钱伯平先生用一方黄泥,捏出了人生,捏出了朴素与平和。制作泥狗子,对他来说是宿命,亦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钱伯平先生表示,泥狗子的制作中离不开泥、水、火、风,这是道家、儒家、佛家文化的载体。钱伯平先生坚定地说:“我出去做过很多别的事情,但转来转去好像还是命中注定要做泥狗子,将来我也想把它做成产业化,传承它,将其发扬光大。”

    随后,实践团队参观了泰州华艺宫灯厂,一览宫灯的雍容华贵与宫廷气派。同时,成员们拜访了民间风筝艺人朱万元先生。朱万元先生表示,“我今年七十一岁了,我的风筝从不会在市场上卖。如果是工艺培训,我大力支持,只要她们需要,我都会去教的。卖的话,就使风筝商品化,这个我是不提倡的。”他用废塑料袋作为风筝材料,既方便又环保,每个环节都自己亲力亲为,有许多千奇百怪的想象。

    非文化物质遗产传承人心中坚守着将手工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下去的信念,每部作品都诠释着手工艺人的匠心与血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积极努力地继承并发扬这些非物质文化传统,为未来的社会保留一份传统的美。

【编辑:张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青年大学习”团课第二期来啦!
      本期“青年大学习”团课,我们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快来认真听讲,争取学通弄懂实践好!
    • 保护长江生态,从用手绢开始
      曾经,手绢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唱着《丢手绢》歌谣长大,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真的把手绢“丢”了。
    • 一粒沙的独白
      我是一粒沙,来自库布其,这里曾黄沙漫天,我们的生活平淡枯燥,直到他们带来了绿色,我看到了从未有过的生机。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