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特殊时期,生活的状态必须看“疫情的脸”,对此我们都深有感触。所以,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伴随好多人的就是一个“宅”字。同时,也有了很多出门的约定——“等疫情过了,一定出去好好透透气”“到时候咱们一定要聚个痛快”……这些约定早已友情发出。
如今,在全国上下合力战疫的大背景下,全国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向好的趋势。当然,戴上口罩户外走一走,透透气,享受一下春日暖阳,这些回归生活常态的迈步也可以有,不过切忌尺度太大。因为,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疫情也还没结束,还没到摘口罩扎堆吃喝的时候。
最近几天,我们见识了一些尺度太大的“回归”。河南郑州,知名胡辣汤店“方中山”恢复营业,人山人海的排队场面让网民调侃这是“用生命在喝胡辣汤”“为了方中山,负了钟南山”;广州,餐饮商家“陶陶居”正式接受堂食,前去排队等位的顾客比肩接踵,很多人连口罩都没戴,商家营业半天后紧急闭门谢客。联系之前多起聚集性疫情,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些“扎堆”就分外“扎心”。
分析开来,之所以出现这些聚集现象,一方面在于一些人在家憋太久了,宅不住了,听说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向好的趋势,尤其是复工复产给一些人带来错误的认知,以为疫情已过,就迫不及待兑现见面的约定。另一方面在于一些地方疫情防控出现了一定的松动。
与扎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依旧谈疫色变。由于长时间居家隔离、居家办公,神经一直绷得紧,情绪上也一直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内心总是信“有疫”,过度看待疫情形势。
这两种心态显然不可取。对公众来说,既要看到疫情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未知性,也要看到疫情形势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要形势一好就忘了痛,错把复工复产等同于疫情已过。既然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个人的“心理拐点”也不要迫不及待地到来,在当地政府没有解除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宣布可以摘下口罩、可以聚集约会的时候就不要摘、不要聚。近期一些省市聚集性病例频发,再一次为我们每个人敲响了警钟,疫情防控还未到可以松劲的时候。要认识到社会要运转,物资就不能断供,生产就不能停滞,抓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必须抓生产。之前一度的居家隔离、居家办公,都是非常时期不得已之举,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必然要科学有序复工复产。不少地方在确保周密防控的前提下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这就是一个鲜明的信号。
当前,我们既要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也要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疫情防控还松不得,还必须绷住劲,包括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劲,必须得绷住了。
还是那句话:谨慎“回归”正常生活,切忌迈步太大!
11月9日,“共舞长江经济带•看高质量发展”活动走进安徽查济古村。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环绕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查济古村在皖南名气不算大,但越是这样的地方古香古韵的味道保留的就越“纯”越“真”。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查济村依旧保存着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最重要的是如今这里仍然住着村民。看,他们在溪边还在用棒槌捶打衣物。听,这捶打声在这里应该也响了上千年。
鸡闲庭信步,猫和狗悠然自得,估计这会儿鸭和鹅在我没看到的地方也正享受着幸福的查济生活。
小桥流水,岸边人家,白墙黑瓦,有鸡有鸭还有鹅,这画面是不是应该把它画下来?和我同样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多,查济古村每年都吸引很多画家和学生来这里写生,他们用画笔画着古村的美景,同时也成了古村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83岁的老画家柳新生是新时代查济村的见证者,他说:“现在村里居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买了汽车,造了新房子,喜气洋洋的,外面打工的年轻人也都愿意回来发展了。”
这诗里写的,画里画的地方,你心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