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选将于当地时间12月12日(本周四)举行。经历了近4年的脱欧乱象之后,这场即将到来的大选被视为有望打破英国政治僵局的关键。近几天来自多个渠道的民调结果显示,首相约翰逊所属的保守党,在支持率上领先反对党工党2个至11个百分点,且在这个区间浮动;保守党领先工党的幅度在逐渐缩小。基于民调结果展示出的不确定性,不少人士都认为,这将会是英国数十年来“最难预测”的大选。
大选最终走向如何?如果保守党成功赢得大选获得单独执政的机会,约翰逊的外交姿态会对英美关系、英中关系等产生怎样的影响?约翰逊能否如愿带领英国完成脱欧?就相关问题,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9日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进行了专访。
崔洪建认为,此次英国大选结果之所以“难以预测”,并不在于保守党是否能够击败工党这一结果本身,关键在于保守党是否能够如愿地获得下议院绝对多数席位,进而赢得单独执政的机会。在2017年那次提前举行的大选中,因为保守党获得席位不足,前首相特蕾莎·梅不得不与其他小党联合执政,被认为是她最终败走麦城的主要原因之一。崔洪建认为:“即使保守党此次大选获胜,但如果还是重复此前出现的‘悬浮议会’结果,那么对于约翰逊政府来说,继续按意愿推进脱欧协议面临的基本情况与目前相比并没有实质改变。这种情况如果发生,约翰逊通过提前大选洗牌、进而扫清脱欧协议在议会内部障碍的计划最终也只能落空。”
作为被脱欧倒逼出来的大选,“脱欧”自然是英国民众最为关心的议题。崔洪建指出,英国民众对脱欧纷争已经感到非常厌倦,因此,牢牢把握脱欧议题,并不断重申会在2020年1月31日到来之前顺利有序脱欧,构成了约翰逊最有利的竞选支撑。相比之下,工党领袖杰里米·科尔宾曾公开表明,一旦有二次公投,他将保持中立态度,这对工党从希望尽快摆脱脱欧纷争的民众手中争取选票是十分不利的。此外,对脱欧议题的暧昧态度,也放大了民众对工党其他一些竞选主张的不满。例如,科尔宾在此前公布的竞选纲领中称,工党计划在上台后对铁路、邮政、水及能源等项目实行国有化,并提出向高收入人士及企业加税,这被反对人士批评为“史上最左”的竞选纲领。“科尔宾的缺陷和短板,反过来会成为约翰逊在争取民意时的优势。”崔洪建说。
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也是英国大选争议议题中的另一大焦点,讨论核心在于,科尔宾曾在11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在他们已掌握的贸易档案中,有证据显示约翰逊计划将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作为英美贸易谈判的筹码。尽管约翰逊在第一时间否认了科尔宾的说法,但科尔宾拒绝透露文件来源,使事情发展愈加不明晰而复杂。《卫报》7日报道称,已确认泄露文件的副本曾由匿名用户于10月下旬在美国社交网站Reddit上发布,并怀疑该账户由莫斯科方面控制,“俄罗斯可能干预英国大选”。对于发生在大选倒计时时刻的这个变数,崔洪建认为,这是“身在暗处”的工党用来攻击保守党的众多招数之一。为约翰逊扣上“出卖国家利益”的帽子,对仍在犹疑中的选民会造成一定影响,但对保守党的基本盘和大选最终结果无法产生实质性影响。
保守党如果能够顺利实现单独执政,会对英国内政外交政策产生什么影响?如果不出意外,届时约翰逊将会全力推进脱欧进程。但崔洪建提醒说,从赢得单独执政机会到脱欧协议赢得议会支持,“整肃党内”似乎更应该是约翰逊的当务之急。今年9月议会就反对无协议脱欧的法案进行投票时,曾有21名保守党议员因“反水”被开除党籍。“现在保守党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崔洪建说,“接下来要看约翰逊怎么拿出铁腕手段稳定内部,从而为议会脱欧协议投票取得多数优势赢得前提条件。”
崔洪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及,约翰逊和美国总统特朗普颇有相似之处,二人在外交施政上打的都是功利算盘,一旦保守党单独执政,将直接影响此后的英美关系等国际关系的走向。
刚刚落幕的北约特别峰会显示北约内部分歧日益加深、欧美矛盾正逐步展现,但在崔洪建看来,英国对美国的需求在上升。一方面,约翰逊需要通过与美国达成自贸协定来获得可以替代欧盟的投资来源地,从而平息国内因不满脱欧带来的经济混乱而产生的反对声音;另一方面,英国也会在其离开欧盟后,利用所谓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继续在北约内部延续其在欧洲的“领导角色”。“从服务于约翰逊国内政治的目的而言,他很难从长期着眼去建构稳定的英美关系;加上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性,约翰逊恐怕也没有信心与他谈长期战略。”崔洪建说,“因此,现在的英美关系状态更像是约翰逊所采取的一种短期行为,充满了功利色彩。”
在英国对华关系方面,崔洪建认为,在目前形势下,短期之内约翰逊可能并不想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也是北约峰会上各成员国并未在5G网络安全等相关对华问题上达成共识的原因。崔洪建进一步解释说,中国金融业正在不断扩大开放吸引外资,而这恰恰是英国的强项,英国也希望得到中国的贸易支持。“尽量不把自己放在中美之间作选择,同时还能继续从中美双方得到经贸上的好处,这就是目前约翰逊对美、对华政策的核心。”崔洪建总结说。
本报北京1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