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旧 传统制造历久弥“新”

作者:朱彩云 戴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6月05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纳 记者 朱彩云


从各种冬天能保暖、夏天能降温的功能面料出现,到生产线上设备精度提升、运用机器视觉技术检测各类缺陷,千年纺织业在这个技术新时代的转型升级正悄悄发生。

用无锡一棉纺织集团(以下简称“无锡一棉”)董事长蔡赟的话来说,纺织业横跨基础材料、化学分子、装备制造等多行业,虽然整个生产工序千年来不变,“但是其装备的科技含量变化巨大。”

从产量上看,随着设备精度的提高,一台细纱车的产量较二十多年前已实现近5倍增长,“且大部分设备实现了纺织设备国产化。”蔡赟说。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来到无锡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发现这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企业共识。

在一汽锡柴惠山工厂,从业多年的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欲晓直言“生产工具是决定生产力水平的核心。”

2015年,他找到几十名工程师,尝试让算法“掌握”百余年的产业经验,将原先以人为主的决策反馈,转变为基于系统自主建模、决策并反馈。

“但算法难关始终没突破,直到与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合作,逐步改造过去‘人盯机器’的生产流程改造,以智能系统指挥数控机床、机器人和相关生产系统,实现生产效率提升。”李欲晓说,柴油机制造有150多年历史,行业沉淀出丰富的数据可供算法开发与训练,并仍在持续迭代升级。

一位操作工在江苏无锡一汽锡柴惠山工厂,该厂发动机生产车间经自动化及智能化改造后,工厂装配效率从60%提升到80%,机加工效率从70%提升到90%。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摄

据了解,该动力总成事业部2019年使用智慧系统后,高峰产能从10万台提升到17.8万台,增加利润上亿元,前期系统工具投入为5000多万元。2023年2月26日,耗时两年多的奥威16L发动机建设项目竣工并成功投产,地处无锡惠山的智能制造工厂继续升级向“新”。

向智能系统要先进生产力,无锡一棉也有曲折过往,这家百年老厂曾一度被技术所困。“几年前我们也想走智能化转型的路,但许多设备无法实现互联互通。”纺织专业出身的蔡赟说,传统产业利润率相对不高,还有许多固定资产,设备很难两三年就更新换代。“新增产能可以选择建设全新的自动化智能工厂,但更要关注现有生产设备的改造和提升。”

他特别提到近年来我国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老设备也能被实时监测。”蔡赟告诉记者,如今,通过微电子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检测,大幅减少无效劳动。同时,纤维疵点的识别也从人眼检查转变为AR视觉系统分辨,“机器通过学习,能自动分辨织物破损、油污等不同状态疵点。”

图为无锡一棉细纱机,能实现300支纯棉纱线工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量产的最细纱线规格300支棉纱,这家拥抱智能制造的老厂在2005年就已经开发出来了。

“面料支数数值越高,纱线越为纤细。如果把普通的32支纯棉纱线比喻为刀削面,那300支纯棉纱线就是龙须面。”蔡赟解释说,企业在追求极致工艺和产品的同时,可以发现设备与技术的不足,当研发突破了300支纺纱工艺,“再做200支棉纱,量产就更容易,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需要。”

【责任编辑:李新玲】

图知道 | 今日芒种: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05 09:26:28

青年范儿·文化场|下一站,横道河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03 22:28:34

重新认识柳青:把新时代、大历史装在内心

中国青年报2024-05-30 22:38:22

语言自卑?在深度阅读中扩展表意空间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13:08:02

如何写作一篇书评

中国青年报2024-05-30 22:38:18

《望长安》:为流散海外文物铺一条回家的路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07:08:07

在哈尔滨,遇见金朝的第一座都城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07:08:09

《歌手2024》:新生代参与角逐大放光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31 13: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