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如何写作一篇书评

作者:韩浩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05月30日

前不久,我写了篇评论作家王兆军先生《蚂蚱》的书评,这是部书写鲁南地区乡村社会微观历史的长篇小说,时间背景为20世纪上半叶,之所以读完之后立刻产生写书评的想法,是因为我的家乡就在鲁南,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使用的方言,以及具体的情节、细节等等,读来都十分亲切、熟悉。

一个人如何看待故乡,决定了他看待世界的角度。《蚂蚱》弥补了我对故乡历史与故乡人物了解的不足,发现了我身上一些特质的来路和出处,还有我与这个地方的文化血缘联系。这本书,成功激活了我青少年时期的故乡记忆,也消除了我对故乡认知的诸多困惑,因此,写作这本书的长篇书评时,能够很快找到结构、论点、价值观方向,同时,也较为容易地注入了感同身受所带来的感情浓度。

我想说,大家在选择图书评论对象时,不妨优先考虑那些与你个人成长、生活、情感高度吻合的作品,但在具体落笔时,要出入自由——既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又能运用你在外界所获得的信息,用旁观者、陌生化的眼光,来解读你曾无比熟悉的一切,这会让你的书评拥有立体的表达空间。

我出版过一本书评集,《有时悲伤,有时宁静》,现在重新翻阅,发觉里面我比较满意的书评,都带有对世界、对人物、对人性的探索欲。一个人待在书房里,待在原地,通过对一本本书的阅读以及阅读之后的书评写作,通过与一位位优秀作家的文字隔空交流,就会对世界层面的文化与文学、生活与人生等等,有了足够多的理解和吸收,这是一个非常愉悦且很有收获感的过程,比如我写卡萨诺瓦自传《我的一生》书评时,对人的两面性、复杂性有了更深的发现,对作者的忏悔精神尤为震撼。我举这本书为例,是想说,你的书评写作,也要优先选择那些能给你带来震撼感的真实人物,或者文学人物形象,并在写书评的过程中,不断拿自己的认知与人物的惊世骇俗进行碰撞对比,代替你这篇书评的读者,去完成一次精神之旅。

视觉中国供图

有些图书,语言非常优美,刻画出来的环境或者说情境,令人过目难忘,合上书页,会发觉那些场景与人物在脑海中栩栩如生,这样的图书,也值得为之写作一篇优美的、散文式的书评。书评很多时候不需要使用正式的评论语言,使用散文化的语言,最终一样能达到评论的目的与效果。比如我写过《邮差》的书评,这本书说的是诗人聂鲁达,写信教会小岛上的邮差写诗,也教会这个年轻人如何通过写诗获得了爱情。这本书把聂鲁达故居所在的黑岛风景,写得十分令人着迷,书里有着不少诗歌片段,读来深情、幽默、惊艳,如果你也尝试写类似图书的书评,写完后会发现,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完成,最后都会得到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文章。我想说,那些带给人美的享受、能激发人的活力的图书,是最值得为之写出书评的。

好的作家,有不少是优秀的书评人,比如《毛姆的读书随笔》,就收集了毛姆“毒舌”其他作家的几十篇书评,毕飞宇的《小说课》,精彩到超越了书评范畴,读完会对他评价的经典著作感到耳目一新。同样的道理,优秀的书评人,也有很大概率成为好的作家,我这么说是觉得,书评人除了要有理性思维、逻辑能力、评判标准之外,也要拥有作家那样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表现力、高度概括的总结能力,甚至丰沛的想象力,因为书评并非简单地评价一本书,书评更多是借助一本书为工具,来将书评作者的综合审美呈现出来。作品与书评,应该以并列前行的姿态,让读者借助两者,与世界产生更丰富的关联。

帮助读者了解图书,只是书评的主要功能之一,帮助作家的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入读者的参与眼光,才会使一部作品更加完整,一部书才可以在文学序列、社会形态序列中,找到最恰当的位置。

我有一个观点:书评写作,其实是与原著作者进行一场才华较量,如果一篇书评写得比作品还要精彩漂亮,那某种程度上,说明你的才华超过了图书作者,而如果一篇书评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没法写出图书的魅力,那说明距离作家的能力,还相差不小的距离。我建议大家在写作书评的时候,不妨也借鉴这一方法,以书评人的身份,与作家进行永不停歇的才华比拼,这样的话,你会发觉自己的书评写作水准,能得到一个持续的提升。

【责任编辑:郭韶明】

重新认识柳青:把新时代、大历史装在内心

中国青年报2024-05-30 22:38:22

语言自卑?在深度阅读中扩展表意空间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13:08:02

如何写作一篇书评

中国青年报2024-05-30 22:38:18

《望长安》:为流散海外文物铺一条回家的路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07:08:07

在哈尔滨,遇见金朝的第一座都城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07:08:09

《歌手2024》:新生代参与角逐大放光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31 13: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