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两会特别报道 >
带着AI上两会 >
视频
- 相关推荐
写字机器人热销:形式主义制造的应付式需求
2024-03-20 作者: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只需在电脑输入电子文档,写字机就能在几分钟内“写出”一页“神还原”手写笔迹的纸质文稿——近期,这款仿手写产品成为电商平台的热销品,吸引不少基层工作者购买。这背后,是基层各类工作考评的“手写癖”倾向。
在教育行业,尽管教育部门并未明确规定教案必须手写,但不少学校仍如此要求,给一线教师平添负担。一位中学老师就吐槽,一学期至少要写七八十份教案。有地方要求村干部抄“普法笔记”,直接抄写法律条文,好多条文“抄了一遍也记不住”。
很多强制手写要求,都暗含着一种执念:手写就等于认真,就等于用心对待。然而,当任务本身缺乏合理性时,人们更多是疲于应付的心态,要么是自己“吭哧吭哧”写到手痛,要么是找“黑科技”代劳,由此走向了用心和认真的反面。
拿教师教案来说,它的初衷是督促老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至于这份教案是手写还是电子化呈现,本不该成为考评的重点。很多时候,电子化教学工具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增加课堂的多元互动模式。相较而言,“至少写满五六页”“必须有二次修改痕迹”等形式化规定,反倒是将“用心备课”异化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在办公日渐无纸化的当下,多种技术形式都应为我所用。教师和基层干部不该困在“写不完的教案”“抄不完的笔记”中。当他们双手从形式主义“留痕”任务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专注于干事创业。
评论员:任冠青
剪辑:任冠青
监制:冯雪梅 王钟的
视觉包装:张岩 李晗
本次播报由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料库”支持
图片视频来源:半月谈、红星新闻、视觉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