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 香港未来会更好

作者:赵丽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06月28日

    作为香港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李永泉用“不停进步”来形容香港这25年来的发展。香港回归以后,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战,但香港的经济依然保持增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依然稳定。

    同时,李永泉也看到,这25年来,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对香港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更让李永泉欣喜的是,这几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将为香港再次“腾飞”插上翅膀。

    “回顾这5年工作,最令人兴奋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香港的未来发展,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作为“新香港人”,32岁的张志鹏是一名资深“港漂”。如果向新朋友介绍香港,他会说:“到了香港,就看到了东方的‘明珠’。祖国像是一位母亲,拥抱着香港这颗明珠,对香港很关爱,很包容,身在香港的人很幸福。”

    共同开启逐梦大湾区新篇章

    25年前,李永泉见证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时刻,当时他十分激动,拼劲十足,他说:“我和家人都对祖国发展很有信心。”

    25年来,祖国对香港实实在在的支持是所有香港人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近5年来,粤港澳共同开启了逐梦大湾区的新篇章。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内地携手并进。

    25年来,香港不负所望,在多个领域的数据名列亚洲前茅,还有一些领域领先全球。在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发布的《世界经济自由度2021年度报告》中,香港在“国际贸易自由”“监管”方面继续位居首位。

    “现在的中国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近年来,李永泉去过北京、上海等地,尤为感慨祖国变化之大。在他看来,祖国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数字经济、航天科技等。李永泉也看到,香港居民对祖国的信心增强,很多香港人都想到内地看看。

    10年前,李永泉成了深港“双城记”的一员。作为一名营养师,李永泉每周都会到深圳为学生上课。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像“深圳市民”,享受当地的市民待遇,比如他和深圳其他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样,可以免费乘坐公交地铁。

    事实上,深圳一直推动在深的港澳居民享有“市民待遇”,涉及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多个方面。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在深圳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港澳居民近4万、参加医保的港澳居民近7万人。

    “超级联系人”大有作为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表示,在看到香港回归之后取得的成绩时,也要看到香港的经济结构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产业空心化。陈广汉解释,当前,香港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较低,科技创新对香港的经济贡献也相对较小,这样持续下去会导致香港经济发展动力不够强劲。

    陈广汉认为:“香港可以通过融入大湾区来发展科技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可以依托内地市场,把产业和市场做大做强,再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科创未来发展潜力更大。”林郑月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产品从0到1的研发、从1到10的初步生产,可以放在香港,但是要大量生产,做到从十到百到千,就必须依靠深圳、东莞、佛山等大湾区内地城市。“香港与这些内地城市互补性很强,只要强强联手,就能成为全世界非常重要的创新研发生产基地。”

    “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陈广汉指出,香港把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连接起来后,可以把国内、国际的资源尤其是科技力量、创新要素连接起来,粤港澳三地可以互相成就,共同把“蛋糕”做大。

    “在对的地方找到对的人,才能把事儿做起来。”张志鹏认为,要把“蛋糕”做大,首先要出台真正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把他们汇聚起来,然后发挥“1+1>2”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诸多政策支持大湾区发展。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支持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是继去年出台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方案以后,党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

    张志鹏发现,近年来,香港经历了一系列风波之后,不少行业开始“洗牌”,不少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开始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大湾区。他说,“当前大湾区的政策优惠最多。”

    “对我们来讲,市场在大陆。”张志鹏透露,他们已经开始在大陆市场布局,选择的第一个发展窗口就在大湾区,企业会将产品的研发、品牌建设等主要放在香港,继续发挥香港的平台优势。近一段时间,他也曾到大湾区参加一些商会,共话大健康产业的未来。他说,“对于行业发展的前景,我们非常有信心。”

    当前,大湾区正在努力实现粤港澳的深度融合,让港澳居民在内地享受“市民待遇”,尽力让这些奋斗的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陈广汉指出,当前,在这些领域还有很大改善空间,这也是大湾区需要继续发力的方向。

    “有志向的年轻人可以大胆地到大湾区去”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的日子。

    日前,香港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五年是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我会全力以赴,把所有的工作做到最好,努力建设一个关爱共融、多元发展的香港。”

    李永泉说,站在新起点上,他希望,在新一届特区政府班子的带领下,香港与内地融合发展越来越深入。

    “有志寻求发展的年轻人,可以大胆地到大湾区去,这绝对是一个新机会。”陈广汉表示,对于港澳青年来说,一个“干事业”的热潮正在到来。现在的年轻人有学识、有见识,他们的未来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一代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陈广汉认为,香港年轻人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并不意味着要丢掉香港市场,反而是要牢牢把握住香港市场,将香港的商业网络、金融、连接能力利用起来,让这些成为香港发展的优势。

    他观察到,早期,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的流动多以“货物流动”为主,如今人流量明显增加。这意味着两地就业机会增加,流动的大湾区的活力正在迸发。

    近日,一个好消息传到了香港。习近平总书记将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

    “香港未来会更好。”张志鹏说,这让很多香港人看到了一个信号,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对于香港来说,一个新的时代就要来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丽梅

【责任编辑:焦敏龙,王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