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的创新探源者
——记航空工业首席技术专家、航空工业成飞副总经理隋少春
“造最先进的战机,担大国底气,建航空强国。今天,我带着为祖国铸剑九天的强国梦想,向母校汇报。”2021年4月25日,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活动“向母校汇报”环节,一名年轻校友的发言,让现场清华人的目光聚焦到了航空人身上。
这名校友就是清华大学机械系2009届硕士毕业生隋少春。当时,36岁的隋少春已经是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成飞”)副总经理。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03年,隋少春步入清华园,开启了他青春逐梦的征程。大学期间,隋少春在航空先辈、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身上找到了事业的方向。
“只要搞飞机,到哪儿都行。”6年后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隋少春坚定地选择了奔赴大西南成都,加入航空工业成飞,投身建设航空强国的事业。
多年后,他在回忆毕业时作出的决定时说:“国家和学校给了我们最好的资源和舞台,作为清华人,我要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清华人应该做的事。”
初到工作岗位,这位名校毕业生就和工人师傅一起扎在生产一线,并虚心请教,常常为了一个小问题花上几个小时去钻研、解决。他说,和一线工人师傅的交流是“吃百家饭”,意味着“营养丰富”。
隋少春刚参加工作时,国家正在研制新一代飞机。他说:“能参与其中,我感到幸运。当时很多技术在以前是没有的,我们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去探索、去研究。”
上大舞台干大事,是隋少春读书期间立下的志向,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迅速成长。2012年,参加工作才三年时间的隋少春,被破格评为航空工业成飞“十佳青年”。这项三年才评选一次的荣誉,原本只针对工龄满三年的青年员工。
10多年时间里,隋少春亲历了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多个“里程碑时刻”。“很幸运,我们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这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其中一个“里程碑时刻”在2020年1月29日。那天,我国在世界金属切削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S形试件正式对外发布,中国人第一次在这一领域有了话语权。隋少春是团队里的重要一员。
作为工业母机的五轴联动机床,其制造技术和精度检测标准长期被欧美垄断。然而此时的检测国际标准已不能满足航空工业对机床精度检测的要求。
“项目研制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决不能因这个原因影响项目研制。”这是隋少春内心深处的坚定信念。在这个背景下,他果断提出将公司S形试件申请国际标准。
他随后开启了挑战“国际权威”的征程,带领团队对S形试件进行大量分析和试验。一路摸索,一路前行,他们先后解决了原S形试件存在的数学定义、编程原理误差、奇异区等众多难题。
历经12 次国际会议,优化迭代9个版本,S形试件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在高端机床制造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也赢得了国际同行的敬重,一些外国专家甚至把S形试件称为“中国龙试件”。
然而,隋少春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带领团队进一步研发了基于S形试件的五轴联动机床精度优化技术,不仅有力支撑了10余种国产五轴联动机床的研发,更保障了新一代航空武器装备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1年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慢慢融入到深度参与,从基层工艺员到航空工业首席技术专家、航空工业成飞副总经理,通过一个个重大项目的磨砺,伴随着一架架战鹰的腾飞,隋少春也从一名普通工艺员逐步成长为创新策源的领军者。
他牵头建设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助力航空装备创新生态建设跑出了加速度,更带动了“需求引领、以用带研、以用促产”的工业软件自主研发与应用的良性循环。
他先后培养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0多名。他牵头建立的“航空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团队”获评中央企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隋少春时刻冲在科技创新的最前线。作为中央企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航空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和航空工业成飞技术带头人,他带领团队承担国家科研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高到数亿元。
“百团大战”“百博千硕”……他创新搭建揭榜挂帅新平台和人才引进新格局。激励机制的变化带动了航空工业成飞授权专利数量连年大幅增长,一大批自主研发成果已在多个机型上实现工程化应用,大幅提升了战机的研制效率,助推了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在隋少春主持建设的航空工业成飞智慧管控中心,一条条数据在实时跳动。大到一架飞机,小到一个零件,在这里可以实现对全公司科研生产、经营目标等各方面信息的实时监控、预警,为公司快速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让公司管理更加科学、精准、高效。
除此之外,长期致力于航空数字化制造和智能制造研究的隋少春还牵头建设了“飞机大型复杂结构件数字化车间”。这两项成果已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为国家创造了数十亿元的经济产值。
常庆星 夏文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