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民:“互联网+教育”对整个教育体制的影响不可逆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乌镇9月2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曾宪旭 董志成)今天下午,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教育”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在论坛上指出,经历新冠疫情期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中国师生、家长对线上教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大幅度提升,“互联网+教育”对整个教育体制的影响也不可逆转。
主办方供图
刘利民表示,“互联网+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中国已开启了新时代教育新征程,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党的十九大首次将“网络教育”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部分提出要高度重视网络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历史选择。
据了解,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教师利用互联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进入常态化,“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把发达地区优秀课程的课堂送到了边远地区的学校,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经居世界首位。
“这些成绩为实现疫情背景下的‘停课不停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刘利民谈到,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互联网+教育”有效支撑了我国近3亿名师生的教学学习,以慕课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教育也开始融入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主流,加快中国高等教育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步伐。
刘利民直言:“经历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中国师生、家长对线上教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大幅度提升,‘互联网+教育’对整个教育体制的影响也不可逆转。”
新时期为“互联网+教育”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加强行业规范和治理成为目前的社会共识。刘利民认为,推动“互联网+教育”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需要继续完善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弥合由于基础设施配备不够充分、学生学习条件不够平衡等问题形成的“数字鸿沟”。与此同时,要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发挥集约效应,促进学校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创新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提高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在提升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教育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刘利民表示,互联网技术不应单纯被视为一种工具,它是推进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和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