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有料的思政课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樊未晨 见习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6月21日

    在北京大学,上思政课有很多得天独厚的素材,比如,在李大钊先生的雕像前,总有学生摆放上一束束的鲜花——李大钊先生当年在北大开设了“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可以说是最早的思政课。

    不过,能真正上好思政课并不容易。当95后、00后“占领”大学校园,“平视一代”给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这些年轻人成长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生活在已经可以平视世界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让思政课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趣有料,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成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要面对的挑战。

    “做思政课,要笑看‘被怼’。”

    6月18日,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主办,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教育部社科司、中国青年报社承办,中国青年网、新浪微博协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在活动现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这样说道。

    陈培永表示,“怼”,字面意思是“对”和“心”,实际上是没有对上心。他以自己讲授思政课的亲身经历说明:对上心了,就知道现在00后同学拒绝“喂养”,反对冷冰冰的说教。

    陈培永观察到,和几年前相比,如今的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前几年,一些年轻人会有一种崇洋媚外的态度,他们会觉得外国什么都好,中国都不好。但是现在我发现,面对一些社会问题,他们会比较国内和国外的优势和劣势,更能客观地看待世界,已经具备冷静思考的能力了。”

    此外,陈培永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如今这些“平视世界的一代”对于知识的接触和获取更加广泛,很多北大新生已经阅读了不少中西方经典著作,这对于思政课老师来说就是更高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新挑战,北大确立了“理论为本、内容为王、问题导向、形式创新”的思政课教学理念,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开展工作,打造“北大思政课”品牌。

    做好思政教育,思政课堂毫无疑问是主战场。在北大,这个主战场形成了一套“多维立体管理模式”。

    据了解,北大每门课都有1-2名课程主持教师;每个课堂有1名主管教师、多名主讲教师,同时配有1-2名助教;助教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担任。北大打破一个研究所承担一门课的做法,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组组成包括不同研究所、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还有些课程专题聘请其他院系和校外专家。

    此外,北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全面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2学分34学时,要求2020级学生在大一时必选此课,原有培养方案中没有此课的大二、大三、大四同学选修,实现在校学生全覆盖。

    开设课程容易,但如何这些思政课真正做“入脑”“入心”却不那么容易。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裴植表示,上思政课,最难的就是让学生“相信”。“刚入学时,有些新生对于思政课是一种排斥的态度。因此,我们思政课老师的授课基础和别的课程不一样,我们有时候要在一个‘不理解’的基础上上课。”

    在课堂上,裴植没有照本宣科,也没有展示PPT中大段的文字,而是用自己曾经研究过的20世纪30年代北京当地、特别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变迁史,让同学们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学习思政理论课。

    思政小课堂离不开社会大课堂。北京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将班级教学与“名师大讲堂”讲座相结合,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选调生经历分享”“校内专家讲座”等主题,增强内容设计的现实性、活泼性。北大开展田间地头的思政课等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甚至还把思政课搬到了电视上。

    改革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代价?如何看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先富还能带动后富、实现共富吗?……对于有些高校的思政课堂来说,这些犀利的、带有质疑性的问题往往是一些老师和学生不愿触碰的。

    然而,在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手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制作的对话类思政课视频节目“思政热点面对面”的第一集中,陈培永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这个全新的思政课形式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8位中青年学者担纲,来自全校20多个院系的50多位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同学(包括港澳台学生)积极参与完成的。

    就在一轮轮的师生对话、讨论和解答中,真理越辩越明。

    在一次节目过程当中,坐在观众席的学生站起来向老师们提问:“之前也听说过这种说法——马克思本人曾经说过,自己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呢?而且如果属实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马克思这样一种说法?”

    面对突然的提问,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熙国回答:“这个问题是一种误解,曾经法国有一部分年轻人,他们曲解误读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针对这种曲解和误读非常生气地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不是你们这种马克思主义。这也启发我们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教条化地去理解马克思的某些观点,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实践。”

    陈培永表示,这样的“突然袭击”不在少数,但是老师们都会通过自己的多年研究积累从容面对。“这个节目可以真正让老师和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生的思考对我们是有启发的,也推动了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转变。”

    “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一位看完节目的北大学子如是说,他认为,这种方式“把抽象的理论从书本中拽了出来,融入到现实中”,切实解答了他们实际中的疑惑,解决了传统的思政课相对枯燥,有时甚至与生活实践脱节的问题。

    “思政课教的是人,赢的是心。”陈培永说。

【责任编辑:原春琳,梁国胜,毕若旭】

像胡杨一样守望南疆|中国吸引力•蓝焰力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9 14:20:35

石竟男:兴趣是不会说谎的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8 13:39:27

《空巢》:带着伤口,讲述老为何物

新民晚报2021-06-07 10:07:50

古籍怎么救?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2021-06-06 10:46:21

2021年过半,网络电影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5 22:54:46

跟着美食作家,去世界各地逛吃

澎湃新闻2021-06-07 10:07:37

赵粤:怀揣责任之心,让我们勇敢前行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1 12: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