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法治 >正文

铲除网络恶意炒作低俗内容滋生土壤

作者:蒲晓磊 来源:法制日报2024年06月04日

“全身装扮没有8位数不出门”“逛自家花园中途还得歇一歇”……一些“炫富网红”终于为自己无底线博流量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近日,王红权星、柏公子、鲍鱼家姐等一批“炫富网红”被网站平台封禁。

对于这样的结果,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并不意外,“这种违背公序良俗博流量的行为,一直是监管部门的重点整治对象”。

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重点整治“迎合低俗需求制造炫富人设,刻意展示金钱堆砌的奢侈生活,借此吸粉引流”的行为。各大平台近日发布不良价值导向内容专项治理公告,针对“奢靡浪费”“炫富拜金”等问题从严打击。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加强对网红及网红产业的监管,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平台完善相关处罚机制等举措,压缩无底线博流量行为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

价值观扭曲

坐拥5亩庭院大豪宅,在澳门有装修奢华的两座“宫殿”,拥有整套帝王绿翡翠,逛亲戚家5亿元的豪宅,提一台1000万元的车……一些网红通过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炫富视频,获得了众多粉丝。

在依靠炫富“吸粉引流”之后,这些炫富网红开始了“致富”操作——直播带货。直播平台数据显示,鲍鱼家姐近半年的带货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王红权星、柏公子近半年的带货销售总额均过亿元。

“炫富等行为只是这些网红吸粉引流的手段,往往随后的直播带货才是其最终目的。”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指出,近年来,一些“自媒体”运作模式的本质是获得高用户关注度,然后以广告或者直播带货的形式进行流量变现。

朱巍指出,“炫富网红”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传递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价值观,不仅违背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还很容易影响未成年人,让他们产生“走捷径”的错误认知。

这样的担忧并非多虑。《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38.3%的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炫耀个人财富或家庭背景(21.2%),宣扬不劳而获、躺平思想(16.3%)等消极负面的内容。

缘起“低门槛”

“自媒体”的门槛较低,许多发布者受流量等因素驱动,发布大量低质量信息,甚至发布违法和不良信息。

姚志伟指出,“自媒体”乱象使得个体权利保障、公共安全等面临风险。比如,通过“人肉搜索”、侮辱诽谤等网络暴力行为,非法收集个人信息、损害他人名誉;通过发布“标题党”文章、造谣传谣等,散布虚假信息。

近年来,相关监管部门一直将自导自演式造假、不择手段蹭炒社会热点、以偏概全设置话题、违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设、滥发“新黄色新闻”等问题作为重点整治对象。

今年1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4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要求重点整治“鼓吹炫富拜金、无底线追星”等问题;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要求聚焦“自媒体”无底线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以假乱真、虚实混杂的“信息陷阱”等突出问题,从严整治漠视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丧失底线的“自媒体”。

我国当前的“自媒体”监管工作聚焦于“自媒体”内容生产端的治理,且持从严监管的立场和态度。一定时期内,相关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自媒体’的创作门槛较低,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无法避免,监管机构的负担较重;面对海量低门槛的创作内容,网站平台主要通过技术审核机制对‘自媒体’的内容质量加以控制,但技术审核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并且可能被发布者规避。”姚志伟说。

严管受众端

“‘自媒体’乱象的最终实现者和受害者都是用户,因此当前应更多地从‘自媒体’受众端下功夫,以推进网络生态的健康治理。”姚志伟认为,现阶段相关监管工作有必要从强调内容生产端的治理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治理,让用户接收多元的、高质量的、合法合规的信息内容,以整治“自媒体”乱象。

姚志伟建议,网站平台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高质量信息内容的创作,并拓宽高质量信息内容的传播渠道。同时,监管部门应完善网络治理的顶层设计,通过政策指导、制度激励等途径,推动“自媒体”领域由“流量至上”向“注重高质量”转变并发展。同时,利用算法机制,使高质量信息内容得到更多传播。平台应优化算法推荐,合理过滤低质量信息,提高高质量信息的权重。

朱巍认为,应逐步完善互联网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比如,由政府建立对平台长期监管的信用数据档案,通过增加平台积极履责的收益助推平台变更经营策略,同时由平台对内容信用不良的用户和MCN机构(网红经纪公司)设置黑名单,进行限流乃至封禁,对内容信用好的给予更多推流。

耿福能建议,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红及网红产业的监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长效协调联动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起到惩戒和震慑作用。推动建立网红评价体系,鼓励优质内容的传播,遏制恶意炒作和低俗内容的滋生。

制图/李晓军


【责任编辑:王亦君】

重新认识柳青:把新时代、大历史装在内心

中国青年报2024-05-30 22:38:22

语言自卑?在深度阅读中扩展表意空间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13:08:02

如何写作一篇书评

中国青年报2024-05-30 22:38:18

《望长安》:为流散海外文物铺一条回家的路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07:08:07

在哈尔滨,遇见金朝的第一座都城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07:08:09

《歌手2024》:新生代参与角逐大放光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31 13: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