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刘大洋:科技报国,为国家研制“探天”重器

来源:山东大学2024年06月03日


“学在山大,快乐成长”

是在无涯学海中泅渡的快乐

是仰高山大德奋勇登攀的快乐

是乘千里快哉风遨游长空的快乐

也是返诸求己内心丰盈的快乐


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推出

“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系列融媒体作品

与研究生院联合策划

研究生课程思政深化工程之

“我的一天”

见证山大莘莘学子

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光中

凯歌而行,乘势而上

成为最好的自己


本期,姗姗将带你一起走进

山东大学空间物理学院

刘大洋的“我的一天”



刘大洋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曾任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子午工程二期光谱成像日冕仪研制暨玉龙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建设、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专项、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鸿鹄计划”等项目骨干成员,曾多次前往高海拔地区进行科学实验、仪器测试、驻站观测运行等工作。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评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山东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博士中期考核奖、山东大学第七届研究生道德风尚奖等奖励或荣誉称号。


空间探测设备研制,心之所向,情之所钟


尽管现在已经能熟练掌握

空间探测设备研制方向的理论与技术

回忆起硕士阶段刚入门的时间

刘大洋仍然记得当时的艰辛付出


刘大洋大学所学专业是物理学

研究生刚入学时

进入夏利东教授课题组

开始接触空间探测设备研制

他越来越喜欢

这一学科交叉性极强的研究方向

“我是夏利东教授招收

的第一个学科交叉的

非定向博士研究生”


空间探测设备研究方向

涉及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

和电子学等多个专业方向的知识

作为纯物理专业背景的刘大洋来说

刚进实验室的他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研一一年

他每天的日程安排雷打不动

上午上硕士专业课程

下午在实验室做实验

晚上恶补其他专业知识

因为理论和实践基础薄弱

刘大洋一直在走弯路

“可能要经历几十、上百次

失败的实验

才能摸清一个比较靠谱的实验流程

得到一些仪器的关键技术指标

和比较好的实验结果。”



科学研究有苦有甜

当研究生阶段参与研制的

第一个空间探测仪器成功后

刘大洋真切感受到了

获得科研成果的正向反馈

带给他的喜悦和激励

“因为我们近两年的时间里

就搞了这么一件事

就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

期间付出了巨大时间和精力

最后能成功

就会让你觉得

前面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为国家空间科学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2023年3月4日

新华社和《科技日报》报道了

刘大洋所在的夏利东教授团队

自主研制的日冕仪成功

获得白光日冕图像的新闻

这是他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的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子午工程二期光谱成像日冕仪

研制项目取得的成果

从今年1月1日开始

子午日冕仪就正式进入运行阶段

从2020年项目立项

到2023年度项目完成

他跟着导师夏利东教授团队

已经为这一项目攻关了四年



项目开展之前

中国还没有自己自主研发

地基日冕仪

能为国家的空间探测事业

尽自己的一份力

刘大洋深感自豪


小时候,当老师的妈妈

经常给他讲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

钱学森、孙家栋、于敏等

老一辈科学家成为他的偶像

他们不求名利、为国奉献的事迹

深深感染着他

也为他的学习和科研生涯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他说:“作为空间探测设备

研制方向的研究生

我们既要有精益求精的

科学探索精神

又要有艰苦奋斗的

实干态度。”



在参与子午工程二期

玉龙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

暨光谱成像日冕仪研制建设任务中

刘大洋多次前往高海拔地区

进行前期的台站考察

原理样机测试和实验

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

在海拔超过4700米的

高原测试环境中

他要忍受缺氧、干旱、寒冷等

恶劣的环境

还要克服交通困难

和后勤补给不足的影响


由于太阳探测设备的精密性

对场所的地质条件、大气散射

湿度、温度都具有严格的要求

在同行老师严重高原反应

无法前往仪器测试台站的情况下

刘大洋在当地观测助手的帮助下

单人完成了仪器的装调测试

数据处理等相关工作

为了获取更高质量的观测数据

刘大洋一连数周坚守在台站上

背着测量仪器

在简易台站上反复测量

最终实验圆满成功


在原理样机研制成功之后

刘大洋又全身心投入到

子午工程二期光谱成像

日冕仪的研制当中

在仪器研制攻坚阶段

他和团队成员长时间

泡在几乎完全黑暗的超净实验室

开展各项测试实验

为保障日冕仪按时交付

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子午工程二期

玉龙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

暨光谱成像日冕仪研制

建设任务已完成验收并正式运行

经专家评估

该仪器所获科学数据质量

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为当前世界上工作于

该波段最优秀的仪器之一

完成了我国地基日冕仪

研制从0到1的突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刘大洋不怕困难、冲锋在前

以助力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为己任

2022年9月

刘大洋所在课题组参与研制的

“鸿鹄计划”球载日冕仪

将于青海省海西州

大柴旦试验基地

进行放飞升空

进行临近空间探测任务

当时由于新冠疫情

威海与海西州两地均处于

交通管制状态

一旦前往就必须做好隔离

和长期驻守的准备

刘大洋主动请缨前往试验基地

进行仪器放飞前的调试

安装和保障工作

在试验基地长达数月的

封闭实验阶段

刘大洋坚守在发射场一线

出色地完成了仪器放飞前

各项准备工作

并保障仪器放飞

他还加入了试验基地仪器

放飞团队所组建的临时党支部

做示范、当表率

克服试验基地艰苦的工作条件

获得项目团队成员的一致好评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坚持和忍耐是

从事科研工作的必修课。”

在进行空间探测仪器

关键技术攻关的时候

刘大洋经历过无数次的

失败和沮丧时刻


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件辛苦的事

都是在无数的失败中

最后获得成功

所以要学会调整心态

失败的时候不能气馁

要重整旗鼓再出发

这是导师夏利东教授

常教导他的道理

如今,他作为积极发挥

“传帮带”作用的大师兄

常这样鼓励学弟学妹们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刘大洋一直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未来,他会继续做好科研工作,站好博士期间的最后一班岗,高质量完成博士论文。同时,他希望博士毕业后能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持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曹竞】

重新认识柳青:把新时代、大历史装在内心

中国青年报2024-05-30 22:38:22

语言自卑?在深度阅读中扩展表意空间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13:08:02

如何写作一篇书评

中国青年报2024-05-30 22:38:18

《望长安》:为流散海外文物铺一条回家的路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07:08:07

在哈尔滨,遇见金朝的第一座都城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07:08:09

《歌手2024》:新生代参与角逐大放光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31 13: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