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正文

打造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样板间”

天津大学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

作者:胡春艳 焦德芳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06月03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焦德芳

    从创造世界纪录的水下滑翔机,到“高峡出平湖”的智慧大坝技术;从国产大飞机的新型空气分配,再到“月尘污染”相关研究解决嫦娥系列着陆器关键技术问题……作为工程硕博士培养的探索者,天津大学拥有上千名来自全国工程技术行业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工程博士,正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攻关冲刺。

    近年来,天津大学以工程博士项目制培养,打造出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样板间”,走出工程人才培养创新之路。

    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工程人才

    中国近年来的工程成就已经诠释了卓越工程师群体的重要作用。而培养一大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工程人才,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力量。

    “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认为,新时代的高水平工程人才应具备技术报国的信仰, 以及领导团队、统筹重大工程的管理能力。与此同时,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还应具备颠覆性技术原始创新能力、解决交叉复合问题的工程能力和布局前沿工程技术的战略能力。

    “当前我国重点领域、急需行业的‘卡脖子’技术亟待攻克,国家急需更大规模的高层次人才进行攻关。”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斌介绍,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天津大学便开展了以博士生教育为重点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层次卓越人才培养综合改革。2018年起,天津大学以“需求对接、导师结对、联合培养、提高质量”为原则,开始探索工程博士“项目制”培养模式。

    为了探索一条工程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天津大学以国家重大专项需求、企业科技进步需求、学校科研成果转化需求以及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从培养方案、教学评价、导师团队、课程设计、论文答辩等各个方面,精心为工程博士量身定制方案,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船(邯郸)派瑞特种气体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祥军目前正在天津大学攻读化工学院能源动力专业工程博士,他供职的单位是国内第一、全球第九的电子特气供应商。作为企业领军者,他希望对电子特气高度纯化相关难题开展深入研究。

    电子级特种气体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原材料,被称为电子工业的“血液”。目前我国集成电路电子特气国产化率不足35%,自主研发相关技术对保障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天津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达成了战略合作,共建集成攻关平台,打造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电子特气等技术方向开展联合攻关。

    目前天津大学已招收培养项目制工程博士330余人,他们正在以科技前沿探索、重大项目攻关、关键技术突破等重大需求为牵引,发挥研究生教育对重大项目、产业链条、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

    破除“唯论文” 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

    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研究生学位评价更注重学术成果,相当多的学生为毕业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学术论文发表上,不愿投身工程课题。而不少教师担心以工程技术为内容的论文难以通过函评,不敢让学生全身心研究工程问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工程实践,限制了学生工程思维、工程设计和团队合作等工程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缺失了对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工程伦理等职业态度的培养。

    作为工科优势高校,天津大学在与企业长期开展人才培养的合作中,深刻理解到,“唯论文”不能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工程硕博培养,必须解决“产业需要、企业关心、学生发展”3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持续推进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体系改革。

    《天津大学工程硕博士创新成果要求》中特别强调了多维度评价,规定研究生可以通过发明专利、行业标准、成果鉴定等8类成果申请学位,破除“唯论文”观。

    近年来,随着天津大学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电科、国家电网等20多家企业项目制人才培养的深入,企业也纷纷制定工程博士管理办法,积极参与学位评价过程,从机制上彻底改变了传统以发表论文作为主要成果形式的评价模式,实现了多主体参与评价。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校内工程实训平台+产教融合工作站——这是天津大学开展工程博士项目制探索的三板斧。”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主任关静说。

    常文芬是通用技术机床研究院总师办主任、副总工程师。精密卧式加工中心机床复杂结构热变形,导致精度超差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她和团队的重要难题。在攻读先进制造工程博士期间,她师从天津大学机械学院黄田教授,有了多个维度的学习平台。

    在这里,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围绕国家和企业技术需求,校企组建起专家委员会,成立双导师(组)和“揭榜挂帅”项目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并通过技术研究最终回到实践端解决问题,聚焦企业核心问题,突破技术壁垒。

    带着问题求学和持续实践,常文芬找到了采用数字化检测与在线补偿的方法,实现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单轴重复定位精度0.0015mm的突破,最终她以1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和2项国家发明专利作为成果,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

    近年来,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围绕工业母机领域,与通用技术集团、中船、潍柴等企业合作,联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在内的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联合培养了一大批企业骨干,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项。目前天津大学建设有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已与数十家龙头企业签订项目制联合培养协议,已形成服务重大项目、产业链条、区域发展的“点-线-面”培养格局。

    好博士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截至今年1月,天津大学在读工程博士近2000人,分布在化工、机械、建工、自动化、精仪等十余个学院。

    黄旭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城东供电分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目前正在攻读天津大学能源动力专业工程博士,师从王成山院士。“天津大学鼓励我们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通过参与科技项目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黄旭以前的主要工作是对城市配电网进行运维检修、抢修和工程建设。随着专业素养的提升,他正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天津城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配电网智能化、数字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面对手机摄像头拍几张照片,就能实现便携高效的个人体质“中医自辨”。日前天津大学联合多家机构共同推出“中医数字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所在的公司成为天津大学与中国电子在先进制造、健康医疗、脑科学等领域高端人才联合培养的实施基地。”袁丁现任中电云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规划科研部总监,2021年,她被录取为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工程博士。这也让她有了更广阔的视角,致力于用技术服务健康中国,造福更多普通人。

    与他们一样,越来越多的天津大学工程博士在自己专注的领域持续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工程博士项目制培养改革以来,天津大学首位毕业工程博士王春慧的研究工作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重大研究成果”;工程博士王琪冰致力于解决行业重点课题,获业内最高奖项“电梯世界工程奖”……他们的成长表明,好博士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责任编辑:原春琳,邱晨辉,谢宛霏】

重新认识柳青:把新时代、大历史装在内心

中国青年报2024-05-30 22:38:22

语言自卑?在深度阅读中扩展表意空间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13:08:02

如何写作一篇书评

中国青年报2024-05-30 22:38:18

《望长安》:为流散海外文物铺一条回家的路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07:08:07

在哈尔滨,遇见金朝的第一座都城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07:08:09

《歌手2024》:新生代参与角逐大放光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31 13: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