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AI能识别梗吗?问他!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06月03日

“用AI生成嫌疑人画像

用于缉凶,是否可行?”

“是我们在训练大模型,

还是大模型在训练我们?”

“AI能识别梗吗?”


也许你摸不着头脑

但可以去王子涵的知乎问答里找找答案


本期人物简介



王子涵,高瓴人工智能学院2020级本科生。撰写四篇论文发表于ICLR、CIKM等人工智能顶级会议。参与UIUC、Stanford、UCSD等科研项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多篇科普文章,阅读量达10万次。曾获得宝钢优秀学生奖、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等多项荣誉奖励,多次在各类活动中进行学术演讲与分享。


王子涵知乎里的这些问题看上去轻松有趣,但若想巧妙回答,背后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回答别人的问题不简单,回答自己“何去何从”的问题更是困难。


王子涵说,迷茫、挫折都是必经之路,但只要坚定方向、坚持探索,我们总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建立起自己的坐标系。那王子涵到底是怎样找到自己坐标系的呢?


寻找象限,确定研究方向


如果说19到20世纪,物理和化学占据了科研的主导地位,那么在21世纪,计算机科技登上时代舞台,人工智能便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发展重点。


在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开设的“Python与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课程上,毛佳昕老师介绍了R-CNN(区域卷积神经网络,Regio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模型,它具有“统一处理输入,并输出近似人类回答”的巧妙特征。这使王子涵惊叹于AI强大功能,并对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课下与毛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一颗种子悄悄在他心中发芽,并在此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长成大树。


“在高瓴做学术一定会收获到快乐”,他如是想。


王子涵加入实验室后,前期的学术探索走过许多弯路。但通过向老师定期汇报课题情况,和师兄及时探讨代码问题,他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此外,定期开展的学术讨论,关于信息检索系统、NLP系统等知识的教学拓展了他的视野;老师手把手的科研指导让他备受鼓舞;同时,学院先进的服务器设备也让他的探索更加轻松。在高瓴不断学习的过程,王子涵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处理。



拓展宽度,在前进中克服迷茫


在加入高瓴后,王子涵也曾陷入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迷茫——AI的历史是曲折的,在五年后、十年后,AI是否会被更先进的技术替代呢?


而就在此时,ChatGPT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在人工智能领域,这无疑是一次爆炸式的变革。它几乎是一个万能的模型,能够碾压式地完成从前研究者们专注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王子涵研究的自然语言处理课题。


原本坚定打算攻读博士的王子涵此时也对前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困惑……


在这迷茫的时刻,他时刻谨记“大脑可能感到迷茫,但我的手不能停,也不会停”。


因此,王子涵没有将时间花费在漫无目的的焦虑中,而是全身心投入学业和实验室的研究。他参与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交换项目,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知识;加入UIUC实验室,发布大型语言模型交互开源框架MINT-Bench;他还参加Stanford、UCSD和RUC-NLPIR实验室,在自然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领域深入探索,成功发表了四篇论文。随着课程知识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王子涵逐渐发现,尽管目前ChatGPT已经能够出色地完成许多漂亮的任务,但仍存在上下文理解困难、缺乏内置常识等局限性,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不可或缺。



提升高度,让科普惠及大众


在科研的道路上,王子涵希望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实践的决心和迈向未来的勇气。


人工智能的知识科普原本并非王子涵的专长,他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始于一次主题为“大型语言模型及其应用”的演讲经历。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他希望向国内公众介绍ChatGPT及其背后的应用模型。然而当他解释transformer模型的原理时,观众的一句提问——“你讲的这个模型很好,它应该去哪里下载?”——让王子涵深刻感受到知识壁垒的存在,普通民众缺少获得科研信息的途径。


他意识到了科普的重要性——


“有关AI的探索不能被束之高阁,要汇集前沿知识,打破信息差,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在做什么,人工智能在做什么,我们将往何处去。”


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王子涵决定在社交平台开展人工智能知识科普工作。从知乎入手,“用AI生成嫌疑人画像用于缉凶,是否可行?”“是我们在训练大模型,还是大模型在训练我们?”“AI能识别梗吗?”“Transformer所使用的embedding table,请问有没有人觉得是有问题的?”他的30余条回答阅读量累积达10万次。他一方面会分享日常生活、面向大众进行科普,另一方面也常与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探讨较为专业的知识。



打破孤立,在碰撞中产生联系


坐标系的建立需要对照组的存在,孤军奋战难免会感到疲倦。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从他人身上汲取精神能量。


在王子涵看来,他的成长历程中有着许多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在他需要做出可能影响一生的重要决定时,在他需要寻求建议和帮助时,总是会遇到良师益友。


当他刚敲开科研的大门时,导师窦志成老师便对他说“Learning By Doing”。这短短的一句话成为了王子涵后续学习和科研路上的指路明灯。在深感迷茫时,他会对自己说“手不能停”;在面对困难时,他会告诉自己“去做去实践,而不是一味焦虑”;在规划未来时,他会提醒自己“让想法落地,让梦想与现实相融合”。


在探索坐标系的旅途中,王子涵也寻找到了相伴而行的队友。其中,在UIUC项目团队的体验让他难忘:每位成员对课题都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每天积极在群里分享论文、交流讨论。虽然课题竞争激烈,但紧张的氛围并未滋生冲突。通过明确权责划分,及时交流沟通,团队始终能够将课题推进到理想状态。


学术讨论时,学长陆一平“投喂”的论文丰富全面,暑研领队王星尧将代码修改得整洁优雅,以及与项目队友袁立凡同审稿人“唇枪舌剑”,都让王子涵感受到来自伙伴坚定的支持。




“对于一个孤立的点而言,

找准坐标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人生就是不断探索的旅程,

我们在碰撞中产生联系,

在联系中寻找自己”


在王子涵看来

科研成果产出的途中

也许会迷茫

也许会遇到挫折

但只要坚定方向

坚持探索

我们总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建立起自己的坐标系


在人大

和王子涵一样

勇闯人工智能无人区的学子

还有很多

他们活跃在观点争锋的学术圈

奋斗在科技报国的第一线

为勇于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他们

点赞!

【责任编辑:曹竞】

重新认识柳青:把新时代、大历史装在内心

中国青年报2024-05-30 22:38:22

语言自卑?在深度阅读中扩展表意空间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13:08:02

如何写作一篇书评

中国青年报2024-05-30 22:38:18

《望长安》:为流散海外文物铺一条回家的路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07:08:07

在哈尔滨,遇见金朝的第一座都城

中国青年报2024-05-31 07:08:09

《歌手2024》:新生代参与角逐大放光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31 13: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