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教授简介展示了一种理想师生关系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吕震宙的个人主页引发关注。在该页面上,吕教授公布了自己开始指导研究生到2022年9月(主页更新时间)所有硕博士生的毕业年份、姓名、就业去向,其中,她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已经有多位评上教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则多数前往科研单位工作。
一位高校教师的个人简介,核心内容不外乎主持的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论文、斩获的荣誉奖励,但在吕教授的简介里,除了其个人学术成就,还有不少她指导过的学生的业绩。外行者或许还想着,这吕教授是啥意思啊?你这是要把学生的业绩据为己有?但是,根据相关追踪报道,吕教授不仅没有“欺负”学生,反而对学生关爱有加。在西工大发布的官方信息里,吕震宙善待学生的事迹经常被提及。
简介里一个细节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荣誉获奖”一栏,她列了19项内容,其中前8项分别是以“指导的博士生”“指导的硕士生”“指导的本科生”开头,分别列出学生所获得的荣誉,接下来的7项内容也与学生培养密切联系,譬如研究生优秀导师、三育人师德标兵、本科教学最满意教师、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末尾3项才是她个人科研成果的荣誉。这说明吕教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将培养学生、培养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事。
突出学生成就,是因为吕教授的科研水平不行吗?恐怕并非如此,比如,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奖项的分量很多人都知道。
吕教授自己厉害,她培养的学生也厉害,两个“厉害”之间必然存在密切关联,这就是导师对学生的悉心指导与认真调教。她明确表示:“在研究生指导方面,本人以前从未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课题组青年教师指导,往后也不会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他人指导,本人名下研究生的指导将全程亲力亲为。”
吕教授对待所指导研究生的态度,展现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一种理想关系模式。现实中,一些导师与被指导研究生的关系出现异化,导师被称为“老板”,学生成为导师从事科研的廉价劳动力。资历深厚的“大老板”当甩手掌柜,让下面年轻的“小老板”带学生的现象并不少见。对比之下,吕教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显得难能可贵。
大多数导师不会“剥削”学生,但是,师生关系不够亲密也客观存在。不少导师觉得我在学校的任务就是授课,上完课后,剩余时间要放在做科研或经营家庭等方面。一些学生觉得与导师的关系更多止于听课、完成作业和科研任务,平日里疏于向老师请教,临到毕业论文出现问题才“临时抱佛脚”。构建理想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导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
当然,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也要克服一些现实障碍。例如,不少高校都集中于远离市中心的大学城,教师日常生活多在大学城外的市中心,这种师生学习与生活的空间隔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众所周知,当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学生的综合能力欠缺是原因之一。吕震宙教授的简介给了我们启示,即构建亲密的师生关系,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