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自然之趣

作者:于国鹏 来源:大众日报2024年03月20日

本报记者 于国鹏

通自然,得天趣,是很多艺术家的自觉追求,人们也往往以此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说一件作品自然舒展、天趣盎然,是很高的评价,是赞赏作品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为什么人们喜欢自然天趣,艺术家创作时怎样才能得到自然之天趣?

“趣儿”的故事

一提到自然天趣,情不自禁地就会想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这种自然纯美的境界正是自然天趣最贴切最生动的注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天趣虽然被当作评价标准,但并非一个特别严谨、可以量化的术语。一件作品呈现出一种自然率真、不假雕饰的状态,我们可以说是有自然天趣。一位作者具有这样一种创作态度、艺术精神,我们也可以说他有自然天趣。

视觉中国供图

如果说找一个代表作品的话,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儿歌《小燕子》,这首歌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电影插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歌词简单质朴,又有光彩,再加上旋律优美,特别能够打动人。听着这首歌,各种场景片断在眼前切换,春风和煦、春花烂漫,燕子飞翔、生机勃勃,这不正是真实自然的春天景象?这不就是不假雕饰的自然天趣!

要找大艺术家作例子的话,齐白石当数最有代表性之一。他的画自然率真,大气洒脱,在北京法源寺创作的《砖纹若鸟稿》,还直接题有“真有天然之趣”的评语。

1919年,齐白石到北京定居。他的第一处栖身之所,就在北京南城的法源寺。当年的6月18日,他与友人在寺里聊天时,偶然发现脚下的地砖上有纹样似鸟,于是在纸上勾画下来,存为草稿。

在这幅草图上,他题曰:己未六月十八日与门人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羯磨寮间话,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之石浆,其色白,正似此鸟,余以此纸就地上画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

在这则题画的文字中,齐白石记录下整个过程。他发现这个似鸟的纹样后,直接就把纸铺在地上,把这个轮廓画下来。他还特别称赞此图有“天然之趣”。

齐白石趴在地上勾画的这只鸟,只有寥寥数笔,极简单,极写意。有游客看了,以为这是个根本不懂艺术之人的“涂鸦之作”。还有人在文章中写道:好几次看到有人说“我家3岁的儿子画得跟这差不多”。

但是,在行家看来,这幅草图看似简单,却意味十足,一派天趣。更关键的是,能从中看出齐白石独特的“真趣”。专栏作家“出栏”评论,齐白石的作品:“满溢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热情,他笔下的萝卜白菜雏鸡水鸭枫叶鸣蝉蝌蚪蚂蚱牵牛荷花,还有他那著名的虾,除了鲜活的乡土气、生活的情致,更妙的就是那份童心。一眼望去,满纸生机,处处趣意,让人心生欢喜。”

齐白石说勾画的那只鸟有“天然之趣”,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心中自具“天然之趣”。或者可以说,在齐白石和他的作品里,“天然之趣”是物我交融的一种心有灵犀。

齐白石的《砖纹若鸟稿》现藏于北京画院。有趣的是,北京画院给这只有“天然之趣”的鸟取名为“趣儿”,画院的文创人员还以此形象开发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推出的工作牌、行李牌等很受欢迎,为人们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与大师接近的艺术之趣。

无意于佳乃佳

从文艺创作来说,追求天然之趣也是一种天然的取向。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源头的《诗经》中的“国风”,其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充满自然之天趣。

“国风”中的诗歌,无论是记人还是叙事,自然率真,情趣盎然。那些诞生在齐鲁大地的诗歌,当然也不例外。例如,《诗经·齐风》中的诗歌,是从齐地民间采集来的,同样都是突出体现了这样的特色。

《诗经·齐风·著》是一首描写齐国的一位新媳妇出嫁的诗。这位富贵人家的女子出嫁时,非常希望新郎亲自在屏风前、庭院里、厅堂上迎接自己,全诗就细致描写了她此时的心理活动。全诗三章九句,回环往复,由远及近,通过女子眼中心中的新郎“俟我于著(正门与屏风间谓之著)”“俟我于庭”“俟我于堂”,表达了爱情的甜蜜与幸福。从诗句中可见,新娘心里想到的、眼里看到的,似乎全都是新郎一个人。诗的风格大胆奔放,热烈率真,毫无矫揉造作之情,读来也特别有感染力。

这是诗歌的魅力,最打动人心之处正来源于自由自在的情感抒发和自然之趣的传神描写。

这种传统也被一代代文学家、艺术家传承下来,并引领催生出千姿百态的文学和艺术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经常容易被人忽视的一支就是农民画。我看过很多次以不同专题举办的农民画展。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这些作品中描绘的许多场景我都非常熟悉,因而也特别容易产生共鸣。我觉得,如今农民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作者及其作品对自然之趣的表达和感悟。这种堪称原汁原味的自然之趣,总是挥洒着活泼的生命力,充盈着对美好的赞美和憧憬。

我老家莒县的很多村里,都有几位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他们擅长画当地的山水风物,也喜欢画牡丹,画仙鹤青松。当然不只莒县,附近的几个县区也无不如此。日照农民画的名气,就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被烘托起来。早在1988年,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日照就榜上有名。日照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一起被称为全国“三大农民画乡”。

2014年,山东文化代表团应邀赴澳大利亚南澳州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带去的项目之一就是日照农民画展览。那次参展的《鱼讯》《有粮没粮看秸秆》等作品,以表现日照农村生产生活、海上民风民俗为主,构思精巧,画面饱满,色彩艳丽,韵味独特,粗犷中见清秀,写实中见浪漫。展览吸引了众多当地民众前往参观。这些充满自然之趣的作品,生动地讲述了山东故事,有效地对澳洲民众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华美学精神。可以说,正是有了那种可以轻易捕捉和感受到的天然之趣,才轻松“搭”起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心灵沟通的桥梁。

当然不只是农民画如此,很多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就是因其自然天趣而具有了“破圈”的魅力。这种自然之趣无须刻意,而是“无意于佳乃佳”。

怎样抓到这种自然天趣?艺术家们各有心得。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一个小故事,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启发:时任度支员外郎宋迪擅山水画,作品很受大家称道。他看了另一位画家陈用之的山水后,评价“信工”,但“少天趣”。其实,陈用之自己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甚是苦恼,但也一直没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陈用之听闻宋迪此言,赶紧上前请教。

宋迪就教了他一个办法:“此不难耳,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

陈用之试用此招,果然有用,画的境界获得明显提升。

宋迪所教的招数,其实与后世郑板桥所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竹三阶段多有相通之处。简而言之,要得自然之天趣,还得在生活中多观察、细体悟。

【责任编辑:李丹萍】

电影电视剧微短剧……你的旅行指南是什么

中国青年报2024-03-19 07:49:13

豫剧探索沉浸式小剧场,年轻人爱看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18 20:41:08

首部思政课喜剧电影《我要当老师》上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17 16:02:31

青年范儿·文化场|跟着微短剧踏入桃花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16 20:06:37

金庸诞辰百年 800多件展品亮相浙江海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10 22:30:43

刘宁委员:建议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改为选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8 14:44:02

中国传统绘画何以让人不止于仰望

文汇报2024-03-07 10:27:11

成都乡村音乐季走进“希望的田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06 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