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90后指挥钱骏平眼里的勃拉姆斯:他应该是一个i人

作者:廖阳 张心悦 来源:澎湃新闻2024年03月02日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实习生 张心悦

“如果做性格测试,勃拉姆斯应该是一个i人。他内敛的性格以及对于许多事物的看法,导致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淡然和伤感的味道——一种遗憾的味道。”谈及作曲家勃拉姆斯,青年指挥家钱骏平说道。

2月29日晚,钱骏平执棒上海交响乐团,牵手小提琴新秀周颖,带来了重头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二小夜曲》,同时中国首演了周天的《霎那间》。

钱骏平是乐坛瞩目的“90后”指挥新星,上海交响乐团则是中国最老牌的交响劲旅,双方首次同台,都很尽兴,“上交是中国最顶尖的乐团之一,亲自指挥后,果然名副其实!”

视觉中国供图

如何理解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和小提琴家约阿希姆是终生挚友。当勃拉姆斯还在各色酒馆饭店弹琴卖艺时,约阿希姆早已靠“挖掘”出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而成为一代名家。两人相遇后,碰撞出很多音乐火花,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正是由约阿希姆首演。

“勃拉姆斯是按写交响乐的思路来写小提琴协奏曲,我也是从交响乐的角度来指挥。”对这首名曲熟稔于心的钱骏平说,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虽然写得晚、写得少,但几乎所有作品都是“交响思维”,“他的作品往往有很多声部,指挥要做很多筛选的工作,分析哪个声部更重要,哪个声部不那么重要。”

晦涩、艰深、难懂,勃拉姆斯的作品和人总有一些距离。钱骏平第一次接触勃拉姆斯的作品是初三,血气方刚的他演奏了一首中提琴奏鸣曲(op.120),虽然不觉得艰深,但的确感觉到了距离。随着智识的增长,他对其音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勃拉姆斯的音乐是抽象的,他继承了贝多芬的创作方式,善用由几个音所组成的音程关系来创造和扩展出一整首完整的作品。这就导致了他的作品在第一遍听的时候,不那么容易被人理解,但是重复聆听的次数越多,越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钱骏平认为,勃拉姆斯的作品有古典主义的工整结构、对于古典结构的严肃态度,同时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他一生没有创作过歌剧和标题音乐,不是他不喜欢戏剧,恰恰相反,他熟识很多经典戏剧,也常常乐在其中,但他认为没有必要将音乐和戏剧贴合在一起,单纯的音乐也可以产生足够的戏剧张力和内容深度。他做到了,他的音乐就是极致的纯音乐。”

“为什么要听勃拉姆斯?懂的人自然都懂。如果不了解他,那么只需要记得,勃拉姆斯是历史上最好的作曲家之一,如果不是那个唯一。”他说。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作曲家周天的《霎那间》也在音乐会上中国首演。这部六分钟的短作从傣族舞蹈中获得灵感,洋溢着个性鲜明的节奏和极具色彩性的和声。

“80后”周天出生于杭州,如今长居美国,曾经凭借《乐队协奏曲》获格莱美奖“最佳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奖”提名。

“《霎那间》比较通俗,但并非旋律优美层面的通俗,而是能听到一种力量、一种张力。这就是好作品。”两人的沟通异常通畅,“他的思路很清晰。我可以提出关于作品的任何想法,他不会觉得我在质疑他,不会固执己见。”

钱骏平多次指挥周天的作品,并毫不掩饰喜爱。为此,他还打了个有趣的比喻:作曲家是编码者,而指挥是解码器,指挥家拿到谱子后,首先要看作品有没有bug,“每一次拿到他的作品,我都觉得好舒服,思路非常对指挥的路。”

从美国、加拿大到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钱骏平都曾留下中国作品的声音。但凡有机会,他都会主动地、有意识地提出中国作品的曲目方案。如何用交响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18岁就开始在西方求学和生活的钱骏平观察,周天做出了绝佳的示范。

“中国作品要和西方作曲家使用同样的记谱方式,语言相通了,才能表达和输出我们想说的内容,不然只能鸡同鸭讲。”钱骏平形容,周天的创作和记谱方式清晰明了,毫无模棱两可或词不达意,任何乐团成员都可以轻松上手,“他是一个真正讲述世界语言的中国交响乐作曲家。”

有人认为,中国人写的就是中国作品,但钱骏平认为,比起血缘和身份,更重要的是作品里的中国文化甚至哲学元素,“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世界观大不相同。我们可以通过作品传输中国文化里的优秀品质,比如,博爱、包容、温良恭俭让,世界至少会变得更和平。这些品质都是可以用音乐作品来体现的。”

如何演好指挥一角?

当晚的音乐会还有一个彩蛋,钱骏平手持中提琴,和小提琴家周颖联袂,献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楼台会”,大秀了一把琴技。

钱骏平从小学小提琴,在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时,“被迫”转到中提琴。后来,他又以中提琴学生的身份,考进了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

“中提琴无法满足我内心对音乐张力的需求。”柯蒂斯院长发现他对指挥更有兴趣,破例让他把指挥系的课程全上了一遍,他就这样摸进指挥之门,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指挥新星。

“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周颖评价这位指挥的风格。“我知道我想要什么音乐,但我无法评价自己的风格。”钱骏平笑说,指挥作为二度创作者,会像“灵媒”一样去解读作曲家的乐谱,每个人从中看到的东西都不同,“那些所谓有风格的指挥家,比如,卡拉扬被称为德奥风格,都是别人的定义,他也未必想做德奥风格,他只是想做自己。”

他坦言,很多人刚开始指挥时都起源于模仿,先从视觉上看到动作,“小时候,我总感觉指挥家在挥手或跳舞,其实看到的都是皮毛。他们之所以做那些动作,是因为他们需要这些动作去表达内心的音乐,去领导乐团做出音乐。”

“目标比手段更重要。如何通过手段去达到目标?当然需要借鉴各种人的招式,就像学武功招式一样。”钱骏平直言,有些招式不太适合自己,而有些招式可以借鉴,“慢慢摸索后,你会忘记那些招式,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式。”

在形容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关系时,钱骏平又把自己比喻成演员,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比如,我喜欢一个作曲家的风格和声音,但不适合我,我就远远地爱着他,我也会演,但可能无法达到心中的高度。如果能找到自己喜欢也适合的,那就是双向奔赴,肖斯塔科维奇、理查·斯特劳斯和我就是双向奔赴。”

【责任编辑:李丹萍】

在湘鄂赣交界,探寻中国乡村的未来图景

中国青年报2024-02-29 20:34:44

餐桌上的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青年报2024-03-01 06:56:37

青年范儿·文化场|跟着梅兰芳 戏曲过元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22 21:18:16

那些拍纪录片的大学生

中国青年报2024-02-22 19:50:43

是她,在直播间激活了家乡农民画

中国青年报2024-02-23 08:10:18

相信年轻:春晚《锦鲤》惊艳观众的背后

中国青年报2024-02-22 08:25:00

大宋灯会把花灯和焰火戴在头上

北京青年报2024-02-22 10:34:13

“东方美穿搭”为何越来越火

文汇报2024-02-22 10: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