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你好 陌生人

旅途中的陌生人

作者:郑萍萍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03月02日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成为一些外出旅行者的噩梦——挤不进去的景点,买不到票的回程,两家人订到了同一间客房……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写下各种意想不到的遭遇。

    预见到可能的困难,来自上海的zoe(网名)终究没有抵挡住“一个南方人对雪的执念”,在龙年的大年初三“冲到了哈尔滨”,不出所料,5天后的回程,她需要辗转三趟火车且没有抢到座位。上车前,她在社交媒体上写下“没有坐票又如何,都给我冲”。没想到,上车后她的身体出现不适,幸运的是,遇到了一名伸出援手的陌生人。这位陌生人为她在“拥挤得无法落脚”的车厢里争取到了一个休息的位置,并在下车前留下了一张写着“姐姐你很棒”的小纸条。

    zoe的经历被打上“陌生人的善意”的标签,在社交媒体上引来了围观,越来越多网友开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受到陌生人帮助的故事,其中不少都发生在这个春节假期的旅途中。有人写下陌生的年轻人将座位让给了自己和3岁的宝宝,有人写下一家人因暴风雪滞留瓜州被当地人热心收留,有人写下差点误了火车被工作人员连拉带拽地送进车厢……层层叠叠的评论中也有人提醒大家,还是要在旅途中对陌生人持有警惕之心;还有人质疑博主是为了流量编造故事。留言中,更多人选择相信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其实,这样的想象同样打动着一代代作家、导演。从1953年上映的《罗马假日》到1995年摘得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的《爱在黎明破晓前》,“旅行”与“陌生人”一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偶遇”的期待,是美好故事发酵的天然佐料。

    不过,在冷静的社会学家看来,与陌生人相遇却不尽是美好的想象。在真正意义的现代旅行者出现前,“陌生人”已“游荡”多年。早期的陌生人多来自失去土地、身份模糊的“游荡者”,他们带给当地人的多是“恐惧与回避”。虽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陌生人”的身份随着社会语境的不同而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高度流动性造就了有史以来最多的陌生人,现代城市更是陌生人的聚集之地,与陌生人相遇、相处,几乎成为每个城市人的必修课。

    现实中,我们走在城市的大街上,迎面过来一个陌生人,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下意识地回避对方的注视。著名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解释道,别人注视你时,他下意识地就把你变成了他观察的客体。在这个注视中,他是主导者,他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代价就是把你“物化”,你自然感觉不适。简单来说,在悲观的萨特看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正是没有身份牵绊、利益瓜葛的两个陌生人,不必为了什么竞争与争夺,才有了平等相遇的可能,才有了对温暖故事的预期。在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中,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同样是在火车上偶遇。他们一起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游荡了一天,分享着对生命、自由的看法,仅仅一天,两个人在“脱离”了各自日常身份与语境的交流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心理学家蒂姆·莱文认为,这种与陌生人的“完美”交流很有可能是受 “默认真实”的误导。他通过实验发现,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我们的大脑通常假设“人是诚实的”。而选择相信是因为相比偶尔被欺骗,“假设陌生人诚实换来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

    同时我们都有一种倾向,认为可以通过行为举止判断对方是否诚实。我们坚信眼神坚定、握手有力、语言得体的人是可信的。这被心理学家称为“透明假设”。我们还会因“耦合效应”而误解陌生人。生活中,人的行为与发生的具体环境具有紧密的耦合性,旅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偶遇的陌生人创造了短暂脱离真实生活的“虚拟环境”,但人们常常忘记哪个才是真实的。

    也许正是出于对“不完全真实”的认知与宽容,有的时候,我们宁愿享受和陌生人聊天的轻松,也不愿忍受和熟人社交的压力。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也要从更具有熟人属性的朋友圈,逃离到基于陌生人社群建立的社交平台上。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善于和陌生人交往的人一定是“社牛”,但事实上,无论是外向型人格还是内向型人格,都会主动与陌生人聊天,虽然他们的动机可能不同。在一些人格测试中,甚至细划出“熟人社恐,陌生人社牛”“陌生人社恐,熟人社牛”的不同类型。

    所以,并非所有人都会不辨真假,与其说“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更容易让人破防”,不如说几万点赞的背后是人们在借机表达对于现代城市、现代社会中稀缺情感的集体渴望。当我们脱离了传统的乡土社会,从根本上失去了与地域连接的确定性、与家族社群的统一性,失落与孤独在所难免。我们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但依然残留着社会性物种对关系和共同体的渴望。

    时代不可逆转,争辩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优劣,大概率是没有意义的,它们都是双刃剑——想要熟人社会的亲密和确定感,就得忍受熟人社会的压力与随时被突破的边界;享受陌生人社会的效率与自由,就得接受这个系统衍生出来的孤独与冷漠。所以,旅途是困在系统的我们为自己创造的一块精神飞地,旅途中“善意的陌生人”是我们为自己寻找的精神伴侣。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称之为在系统之外,属于精神生活、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领域“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努力好好沟通,无论是和陌生人,还是其他什么人,一起面对现代性的精神困境。

郑萍萍

【责任编辑:齐征,余冰玥,谢宛霏】

在湘鄂赣交界,探寻中国乡村的未来图景

中国青年报2024-02-29 20:34:44

餐桌上的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青年报2024-03-01 06:56:37

青年范儿·文化场|跟着梅兰芳 戏曲过元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22 21:18:16

那些拍纪录片的大学生

中国青年报2024-02-22 19:50:43

是她,在直播间激活了家乡农民画

中国青年报2024-02-23 08:10:18

相信年轻:春晚《锦鲤》惊艳观众的背后

中国青年报2024-02-22 08:25:00

大宋灯会把花灯和焰火戴在头上

北京青年报2024-02-22 10:34:13

“东方美穿搭”为何越来越火

文汇报2024-02-22 10: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