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西部

作者: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12月06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


他,一头扎进重庆的山村里,带领村民种植养殖,脱贫致富,一干就是20年。

她,在常年高寒缺氧的西藏那曲奔波,为那里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去了就再没离开过。

他们,选择了基层,选择了西部,选择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他是谁?她是谁?他们是谁?

他们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一个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群体,一个愿意把青春奉献给基层的群体。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四部委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2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各级共青团联合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依托组织优势,广泛社会发动,累计选拔派遣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以西部地区为主的2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志愿服务。2023年,西部计划实施规模超过6.5万人。

这群年轻人,舍弃其他的选择,放下舒适的生活,“轰轰烈烈”地走向西部。对于他们而言,西部计划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走向西部?

熔炉:

在这里淬炼、成长

对于张颖怡来说,西部计划是一个“熔炉”。她在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长,最终在服务地扎根。

很多人不理解,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广东姑娘张颖怡怎么就选择了新疆?

“这里更需要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服务了两年后的张颖怡这样说。

这两年里,她经历了一条“不寻常”的青春之旅。

在阿拉尔,一个边疆小城,作为一位医学生,她在临床服务了很多病患。“基层医生少病人多,三天一个夜班。”

她记得自己如何苦口婆心劝说连冠脉造影都不敢做的患者接受了手术,那是他们科室第一例。她也记得自己怎么不厌其烦地跟患者做随访,叮嘱他们不要断药,甚至手把手教他们在手机上预约挂号。

而在参与胸痛中心建设筹备工作中,她更是经历了很多繁琐的事情:协助申报师市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班、重点专科申报……这些工作常常让她忙得停不下来。

“确实挺累的!”张颖怡说,但在她看来,这更是一种磨炼,两年的时间,她从一个社会“小白”成长为可以处理各种问题的医者,而她也喜欢上了新疆,并且扎根在了这里。

谈海玉经历过更多的苦。

作为2003年首批进藏服务的138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之一,谈海玉被分配在条件最艰苦的那曲地区从事基层医疗服务。

那曲,那是一个海拔4600米的边陲城市。人们常说,那曲一年中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里实在不是一个工作的好地方。但谈海玉不仅来了,还扎根在了这里。

刚到那曲,谈海玉也不适应。没有自来水,只能到医院外边的井里打水;没有暖气,她要学着烧牛粪炉子;房子漏风,就找来布条堵上窟窿;语言不通,她还要自学藏语……

别人口中的苦,成了磨炼她的“刀石”。勤奋刻苦地学习知识,耐心细致地对待病患,这让她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赞誉。

 “内地不缺我这一名医生,参加西部计划,做志愿者,就是要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谈海玉这样说。

磨炼,这是很多西部计划志愿者都曾有过的感觉。

20年来,西部计划始终聚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动员和引领广大青年志愿者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到基层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教育、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志愿服务,努力将西部计划打造成为一所青年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奋进力量的大学校。

此外,为了让西部计划志愿者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项目将在岗西部计划志愿者全员纳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动各地立足岗位对志愿者进行为期3—5年的跟踪培养。

舞台:

在西部大展拳脚

西部计划也是一个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志愿者们绽放着青春,绽放着热情,绽放着才能,让他们在广袤的西部基层大展拳脚。

作为首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寿波已经在重庆基层扎根整整20年。

20年前,他可没想过,自己到底能在服务地——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发挥多大的作用。

参与和实施全镇“桑树一步成园快速育成技术及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技术推广”项目,在全镇推广桑树一步成园2000亩,亩栽达2000株,实现桑树一步成园快速育成,当年秋季多养秋蚕1000张,增加蚕茧产量30000公斤,增收30万元……志愿服务的那一年,王寿波做出了这样的成绩。

在王寿波看来,通过这样的平台,学桑蚕专业的他有了用武之地,能够在基层用所学真正服务群众,自己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

服务期满后,王寿波选择了留在綦江。2004年9月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王寿波当选为綦江县新盛镇气田村党总支书记,成为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竞选上“村官”的第一人。如今的王寿波已经是綦江区三江街道的一名公务员,在三江街道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干着粮油生产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陈铭意也没想过因为西部计划,自己成为了“桃李满天下”的老师。

2004年,陈铭意从山东聊城大学来到了新疆塔城第三中学。事实上,去西部是他“蓄谋已久”的计划。大一时,他在入党申请书里就写到:“大学毕业后,我要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西部计划让他“梦想成真”。

面对调皮顽劣、成绩差的班级,陈铭意也有过动摇,但他心里的责任感还是让他坚持了下去,不能给自己丢脸,更“不能给学校丢脸”。他创新教学方法,耐心与学生沟通,最终他带出了一个本科上线率达50%以上的毕业班。

“我就扎根新疆一辈子吧!”服务期满后,陈铭意留在了新疆,他觉得这里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20年来,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展示着青春风采。一大批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自愿扎根当地,成为基层建设一线的骨干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1.96万余名服务期满志愿者选择扎根新疆、西藏,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长为农业农村带头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科级以上干部等基层青年骨干人才。

20年来,这个舞台也越来越大。每年在岗志愿者总规模从2003年项目实施之初约9000人覆盖西部12个省,发展到目前6.5万人覆盖26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00多个县,其中包括13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超过90%的服务岗位在乡镇及以下。

机会:

找到事业的方向

如果没有参加西部计划,韦敏平也许会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成为城市里一个平凡普通的打工人。

西部计划给了她一个不一样的机会: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和家乡一起变化成长。

这是韦敏平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2020年,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的韦敏平,通过学校信息了解到西部计划,选择了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带着“建设家乡”的情怀走上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介廷乡人民政府服务三农专项岗位。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那里居住着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是广西最为艰苦偏远的地区之一。

路途远、人生地不熟、话也听不懂,这些都让初到的韦敏平有些不适应,但和在服务过程中的成就感相比,她觉得那些都微不足道。

为群众解答疑难问题、帮扶留守儿童、开展农业知识科普……工作虽琐碎,但她却觉得很有意义。

“群众过来咨询的大多都是很小的事情,低保、耕地补贴、农业保险等等,但这些都是他们实实在在需要的,能够帮到他们,就觉得很开心。”韦敏平说。

了解基层群众的需要,也见识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情怀,韦敏平也逐渐适应并喜欢上了基层的工作。一年服务期满后,她又做了一次重要的选择:留在当地。

如今的韦敏平是隆林县经济作物站的工作人员,负责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等工作。在这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踌躇不前,而像韦敏平一样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则在西部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这让更多的毕业生看到了机会,从而改变了就业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

那些建功西部基层的志愿者让很多人发现,原来扎根西部也可以闯出一番精彩景象: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邵书琴,扎根新疆托云牧场十余年,带着她所在的贫困小镇脱贫致富,面貌焕然一新;“最美志愿者”黄加荣,在服务地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对1万多位贫困留守儿童进行资助,开展了多个志愿服务项目,所策划实施项目被列为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志愿者扶贫案例50佳”……

而西部对于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升学以及在当地创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愈加完善,吸引着志愿者扎根当地。据了解,新疆许多地区将西部计划纳入当地“一号人才工程”,西藏组织开展志愿者留藏专项考试。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留疆、留藏率超过30%。


【责任编辑:全媒体采编】

把你的画留下,把我的诗带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5 19:40:41

浪漫越古今,南开师生制造与诗魂的千年邂逅

中国青年报2023-12-05 08:28:31

青年范儿·文化场|以现代舞演绎苏东坡是什么模样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2 15:16:05

民族和谐促发展 《快乐拉祜》唱响新乐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2 15:21:39

3000余名大学生共赴草地音乐之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4 09:00:00

这里,是美丽南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2 16:11:11

短视频影片到底怎么拍?大咖给青年创作者指点迷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29 20:29:09

舞剧《10909》走进“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诞生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29 20: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