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把你的画留下,把我的诗带走

——“良渚论坛”也是普通人的事

作者:贾骥业 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12月05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骥业 记者 郭韶明

“良渚论坛·艺汇丝路”采风作品展筹备期间,张宇(右一)与参展的艺术家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良渚论坛”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不仅是专家和艺术家的事,更是普通人的事。

 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艺汇丝路”采风作品展也在良渚梦栖小镇同步开展。开展前的四五天,除了艺术家外,来自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的张宇成了梦栖小镇里“最忙碌的人”。

 为了准备这个展览,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的84位艺术家提前来到浙江采风,并于一周前来到小镇,展开集中创作。

 11月27日上午9时许,大巴车载着各国艺术家来到小镇,张宇被安排同他们一起参观。“现场的语言志愿者是一对多服务的,参观的人很多,所以大家最后都走散开了。”见状,张宇用自己蹩脚的英语引导说:“if you want to create the work,please follow me(翻译:如果有人想创作,请跟我来)。”一些艺术家便跟随他来到集中创作区。

本来,张宇和同事的工作是及时排除电力系统隐患和故障,保障展馆的安全和稳定供电。这句英语却让张宇多了一个身份——现场协调员。“大家都以为我是现场负责人,艺术家们有问题都会来问我,志愿者有问题也都向我反馈。”刚开始的时候,张宇的身旁总是围着一圈又一圈的人。缺少作画用的抹布、需要大颜料桶、要更大的画板……面对着越来越多样的需求,他感受到了期待和压力,尽力协调满足大家。

来自智利的Jennifer Díaz (ShetuKiltra)是一名墙画艺术家,创作需要用到专业绘画板刷,张宇为此托人到几十公里外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附近去买。集中创作区空间不够,张宇便引导几位艺术家到自己办公室旁边的空房间作画。

因为要帮忙协调各种情况,所以张宇经常会和艺术家直接打交道。在交流过程中,他了解到很多作品背后的故事,也体味到了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的魅力。

约旦艺术家Ali Hasan Amr(中文名:阿里)的作品。受访者供图

展览现场摆着一幅约旦艺术家Ali Hasan Amr(中文名:阿里)创作的画。这幅作品的底色五彩斑斓,在画中能看到有两个同心圆,两圆之间的夹层中,写满了中国的古诗词和各国艺术家的名字;两名骑着骆驼的阿拉伯商人在画的正中央,缓缓向前方走去,骆驼的脚下是形似河流的图案。“那不是河流,而是丝绸,更是荒漠,也是多彩的世界。”张宇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在画的底图上,还能看到一个形似车轮的图案。张宇告诉记者,那是约旦皇宫的特殊符号,“阿里是想用这些元素来象征自己的国家。”因为经常和阿里进行交流,张宇也收获了很多不为常人所了解的文化冷知识。而通过这幅画,张宇看到了一种对交流的期待。“‘丝绸之路’是曾经的故事,‘良渚论坛’的举行则是新时代的故事。”在他看来,以论坛为依托的文化交流正在成为新的“丝绸之路”。

瑞典艺术家Maria Nordsø Lundberg的作品《不孤独的母亲图腾》。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骥业/摄

巴拿马艺术家Gabriel Wong的作品《摇滚富春》。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骥业/摄

不光是阿里,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都会和张宇聊一聊,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张宇也很愿意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他们。从《摇滚富春》里的浓墨重彩,到《12号墓》中的水墨画底色,在一幅幅独具匠心的作品中,张宇感受到中外文化热烈地交流和碰撞。他无心编撰的一个关于爱情和亲情的故事,甚至成为瑞典艺术家Maria Nordsø Lundberg的作品《不孤独的母亲图腾》的创作灵感。“这正是思想文化进行交流的体现。”张宇说。 

为了感谢艺术家的辛苦付出,张宇把自己之前写的一首诗送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对言如春风,相伴不觉惊。月常驻深井,静闻虫鸟声!问君才几何,投石即可听,问君高几丈,举手似可擎!世人皆言己,有才结如冰。君子轻拂面,藏身功与名。唯月不言语,俯首弄清影。偶遇十五夜,天清月更明!”

“这首诗的名字是《君子赋》。”张宇解释说:“我在这群艺术家的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品格。”

在张宇的观念中,君子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参加展览的艺术家都代表着自己的国家,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但我在他们身上没看到一点架子,相处起来很随和。”每当送诗给外国艺术家,张宇都会对他们说:“如果你懂君子,那你就更懂中国。”

为了让艺术家们更直接地感受中国文化,张宇还特意托朋友买了纸扇,把诗题写在扇子的背面送给艺术家。“扇子送完了,我就加微信,然后将诗歌翻译成英文,发给他们。”张宇说。

如今,张宇的诗已在“良渚论坛”的艺术家圈子里传开了。作为一名普通的电力保障人员,能在如此重要的国际论坛中传播中国文化,他觉得自己很幸运。结合展览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张宇给“良渚论坛·艺汇丝路”采风作品展起了一个新题目:请把你的画留下,请把我的诗带走。

“能够如此近距离地与国外艺术家们交流,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我感觉到了祖国的伟大。”张宇说。

艺术家们大都已经回国,但展览还将继续,中外文化的交流也将在良渚这片充满文化生气的土地上持续迸发出新的火花。梦栖小镇的展馆内,张宇一边从事电力保障工作,一边又做起了“兼职讲解员”。“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张宇说。

展览之外,张宇和参展的艺术家还保持着联系。来自德国的艺术家Tanja Hehmann(中文名:黑曼)把张宇送她的诗翻译成德文,又反送了回来。他们两人约好到西湖边聊一聊良渚图腾和中国诗歌,黑曼期待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责任编辑:郭韶明】

把你的画留下,把我的诗带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5 19:40:41

浪漫越古今,南开师生制造与诗魂的千年邂逅

中国青年报2023-12-05 08:28:31

青年范儿·文化场|以现代舞演绎苏东坡是什么模样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2 15:16:05

民族和谐促发展 《快乐拉祜》唱响新乐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2 15:21:39

3000余名大学生共赴草地音乐之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4 09:00:00

这里,是美丽南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2 16:11:11

短视频影片到底怎么拍?大咖给青年创作者指点迷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29 20:29:09

舞剧《10909》走进“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诞生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29 20:29:07